上海书展已经举办了5届。每一年的读者稳定在20万人次,零售额更从1千多万元增长到了2千多万元。
本届书展为读者准备了10万余种图书,其中新书6万余种。北京、安徽、浙江、江苏、重庆、湖北、广西、吉林、辽宁、湖南等地406家全国重点、知名出版社踊跃参展,使得上海书展从一个地区性的展览辐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展览。
助威奥运
此次上海书展正逢“奥运进行时”,自然而然地,奥运主题也浸润了书展。
展厅内特设“奥运图片展”,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优势和兄弟单位北京图书馆的地域资源优势,精心挑选了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一幅幅视觉冲击力极强的照片,向观众展开了百年奥运的历史长卷。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不时跃入眼中的奥运图书,全方位展示了奥林匹克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在奥运主题的人文类图书中,《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希腊]塞莫斯·古里奥尼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角度新颖。作者带读者重返古希腊,还原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真实。在他的笔下,奥运会不仅是展示体育能力的盛会,亦是古希腊年轻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
奥运的本质是一种教育,一种人性的熏陶。有意思的是,这位希腊作者似乎是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粉丝”。他多次用老子的名言阐释奥林匹克精神,也从一个角度证明了,西方文明孕育出的奥林匹克与5000年的东方文明,其本质是相通的。
更多的奥运图书是知识性的。有问答式的,比如《奥林匹克有问必答》(朱采荻、朱钦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用简洁明了的问答方式普及奥运知识;也有故事性的,比如《奥运故事365精选》(北京电视台奥运故事365节目组编,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还有工具类的,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国际体育传播手册》(新华出版社出版),系统介绍了历届奥运赛事资料及北京奥运会的详尽信息,实用性很强。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书里讲述的一个个与奥运相关的段落或感人,或新奇,或带读者去结识伟大的运动员,让我们充分了解奥运奇迹背后的秘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几本相当厚重的传记类图书。现代奥运史上两位最重要的人物顾拜旦和萨马兰奇分别撰写的《奥林匹克回忆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奥林匹克回忆》(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是奥林匹克发展历程的最好注脚。
而作为中国读者,应该会对《何振梁——五环之路》(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更感亲切。本书作者是何振梁的夫人、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梁丽娟。该书从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反对“两个中国”、60年代创立新兴力量运动会,到70年代争取恢复我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以及1990年举办亚运会和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尽数展现了新中国通往五环之路上的坎坷与璀璨。
可以这样说,奥运不耽误读书,读书使我们对奥运了解得更多。
书香更浓
和往年一样,有不少新书在这次的书展上做了首发式。这无疑是最吸引读者眼球的,也最能看出当下图书的一些流行趋势。
今年书展上举行首发式的图书有40多场,像《天灾一瞬间:5·12大地震中的勇敢和爱心故事》、《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研究》、《要成功,更要成长:许戈辉对话奥运英雄》、《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歌曲选》、《世博用语词典》、《灾后重建——汶川地震四川省重灾县地图册》、《牛津创新手册》、《亲近母语系列图书》等。
不难看出,改革开放30周年、奥运、抗震救灾成为三大重点主题。除了新书首发,大量的签售、演讲和活动,也大都围绕这些主题。其中的一些颇具新意。
比如,安徽凤阳小岗村可以说是改革开放30年的起点之一。18名村民按下生死手印,偷偷搞起了农田“大包干”,揭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8名按手印村民之一的关友江,为以小岗村土地改革为背景的小说《美丽的村庄》作签售,并在每本书上再次按下了独具特色的来自小岗村的红手印。他的签售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比规定时间延长了一倍。
抗震小英雄林浩也在书展上亮相,他开心地说起开幕式上的有趣经历:“在鸟巢里我看到了很多明星,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得像过节一样”。
另外,没有了百家讲坛畅销书,证券类图书也随股市一起走入熊市,进入会场的读者对于文学艺术类图书的偏好反而变得明显。往年一直热销的实用教辅类图书在今年反而受到冷落,在文艺类图书热销同时,外文原版图书也受到追捧,许多畅销外文书都被卖断货。比如刚刚出了中文版的麦克尤恩《在切瑟尔海滩上》的英文版,转眼就全部被卖完。
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说:“上海读者对文学类和文化类图书的消费还是让我们吃惊的。我选出的几本非常高端的学术文化图书,销售情况很不错。连《康德传》、《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都卖得很好。上海人的阅读水平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悲观。”
总之,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书展少了热门的明星,但更回归读书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