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动画片,卖到素有“动漫王国”之称的日本——这是国内首个动漫产业联盟的一个“奥运目标”。
随着“中国热”的兴起以及奥运会的举办,国外的发行商很需要一批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动画片。
眼下,在杭州,这个由动漫业内顶尖公司组成的CTFT动漫联盟,已经向这个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向日本以及整个东南亚出口的这部动画片,将是一个属于中国的“梦工厂”,它有一个足以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名字——《故事中国》。
像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启动的“中国故事”活动一样,这部动画片里的每一集故事,都会像是一个个动画版的“祥云小屋”,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
8月8日盛大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用世界的语言精彩讲述了中国的历史。而如何用国际化的动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正是动漫联盟正在摸索的。
动画版的“祥云小屋”
立体呈现中国文化之美
在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报道中,浙江华人卡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梅蓉看到了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启动“中国故事”活动的照片。
白墙灰瓦云锦苏绣的江苏小屋,湖北武当派第十五代传人胡立清表演武当太极拳,中国国粹昆曲、古琴、木偶的精彩表演……各地民间艺术家齐聚北京,向世界讲述五千年的“中国故事”,立体呈现中国的文化之美。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在30个72~108平方米的“祥云小屋”里绽放异彩。
“这个创意和我们的‘故事中华’动画系列是不是很像?”张梅蓉激动地看着记者,眼睛里放着光。
在她看来,动漫联盟所设计的“故事中国”系列的每一集故事,都会像是一个个动画版的“祥云小屋”,将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播到日本。
据了解,与“浙江华人”一起组建动漫产业首个动漫联盟的,还包括天奇影视、丰泽科技和番茄动漫三家公司。根据今年5月动漫联盟与日本Pierrot公司签订的合作意向,动漫联盟预期将在两年之内,向日本市场提供2000分钟的中国动画片。
所谓的“中国动画片”,不仅仅是在中国原创制作,而且在内容上也将是“中国制造”,而且要比《功夫熊猫》做得更加中国化。
“近年来和国外发行商的接触中,我们得到一个信息反馈,随着‘中国热’的兴起以及奥运会的举办,国外的发行商很需要一批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动画片。”张梅蓉说:“国外需要的中国风格,是更加纯粹的‘中国元素’,做到形式和内在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让中国人自己做。”
而在丰泽科技老总朱晓峰的心里,一直就有一个关于中国动画片的梦想。
年轻时,朱晓峰曾经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动画设计师,而当时厂里制作的动画片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独树一帜地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到了动画片中。最著名的就是用中国水墨画技法画的《小蝌蚪找妈妈》,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了5次大奖。那段时间的工作经历,给朱晓峰留下了无法割舍的“中国情结”。
这两年,朱晓峰的脑子里总是会出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这些故事的画面。朱晓峰相信,这些来自《山海经》的故事,总有一天能走上世界的动画舞台。
市场的需求,加上内在的动力,动画片的内容因此最先毫无悬念地决定了——中国故事。由于这个命题范围过于庞大,在分类上四家公司讨论了很长时间,最后初步决定分为五部分,分别是:上古神话、民族风情、中华美食、人文地理和历史典故。
看完奥运会开幕式后,张梅蓉增加了制作的信心:“中国文化一定会成为中国动画进入日本市场的一个突破口。就像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样,只要我们把中国的文化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就能把中国的故事讲好,让外国人在中国文化中找到共鸣。”
日本动漫玩具为啥只有几缕头发
动漫作品的制作是一个产业链
“你有没有注意到,日本的动画玩具,人物往往只有几缕头发,为什么?”
华人集团总裁王渊龙捧着一个卡通娃娃,笑眯眯地问记者。见记者一头雾水,他笑着说:“因为玩具商会告诉你,头发太多会提高玩具的成本,不利于延伸产品的销售。”
王渊龙告诉记者,在日本,动画片还在人物设计阶段,就会有包括玩具商在内的动漫产业各个环节的公司一起参与造型策划,介入整个开发。
事实上,对于一个拥有430多家动漫制作公司的国家来说,动漫作品在日本本土的诞生,不是一家制作公司的工作,而是整个产业链共同合作的结果。
在从事动漫产业之前,王渊龙曾经在日本京都大学攻读了8年法学博士,同时结识了一批日本动漫产业赫赫有名的前辈,其中包括“奥特曼的爸爸”(动画片《奥特曼》的导演)圆谷英二和“铁臂阿童木”的爸爸(《铁臂阿童木》的导演)手冢治虫。
在与这些导演的交流中王渊龙发现,与日本的模式不同,当时国产动画片的原创制作无一例外都是完全“原创”——完全由一家动漫公司自己创作。“这种单一的‘原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动画的总体水平。”
实际上,日本人做动画片,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产业链。一个动漫作品需要经历杂志刊载、单行本出版、作品动画化、生产玩具等环节。如此的产业链使动漫生产各个环节的相关人员都会参与人物和故事的设计,包括前期策划、制作、包装、出版发行、玩具设计等,形成一个巨大的“动漫产业链”。
而这两年,日本动漫界又将这种产业链更加集中化,出现了一种最新的合作模式——临时制作委员会,即根据动漫项目临时成立一个组织,动画的创意由大家共同讨论,利用各自的所长来对一个作品做分析。这种形式的好处是集众家所长,同时减少投资风险。
此次组建的这个动漫产业联盟,正是在王渊龙的提议下采取了产业链的形式——联盟中的四家公司,实际上各有分工:番茄动漫是做策划和形象包装的,天奇和丰泽主要负责动漫的制作,华人传媒则在动漫的发行和销售上有很强的渠道优势。
除了玩具商,四家公司基本上组合成了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这与目前日本的动漫制作模式非常相似。
同时,联盟和日本Pierrot公司签订了协议,由这家动漫公司全程参与作品的设计和策划,并且提供日本市场的调查数据。这家位于日本动漫前三位的动漫公司创作了著名的《火影忍者》、《死神》。
而在发行渠道上,动漫联盟采取的则是“借船出海”的办法。找日本的发行公司,用别人的渠道发行。张梅蓉认为,“借船出海”避免了动漫产业链中具有最大风险的一环——毕竟有的海域,自己的船是很难进去的。
“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让外国孩子
通过动画片认识中国
8月8日晚的北京鸟巢,古老的日晷,造纸术、活字印刷、丝绸、太极拳,一个个“中国元素”以惊艳绝伦的姿态出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成功完成了5000年中华文化的讲述。
一场浓缩西方文明精华的盛大礼仪,以东方人的智慧演绎给全世界,这在中西文化漫长的碰撞和融合史中留下了精妙的一笔。媒体对这场盛宴的评价是:“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如何用国际化的动画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也是动漫联盟正在摸索的。
第一阶段的人物设计,设计团队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为其中的一个故事设计了二十多个人物。
从夸父、轩辕再到仓颉,设计团队把多年来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全部都运用到了人物的形象设计上,从衣服到头饰都体现了“中国元素”。
但是,这个方案在与日方团队讨论后被否定了。“人物形象太统一,太写实,关键是人物太多,很难控制制作成本。”
张梅蓉与日方代表沟通过后得知,如果人物设计得太多,光在配音上就是很大一笔制作费用。
“在日本,配音演员被称为‘声优’,这是一项要求很高,收入也很高的职业。”张梅蓉说,目前的市场行情,一个“声优”每两小时的配音费用就是三万元,如果需要配音的人物众多,制作成本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为了控制成本,现在日本最流行的形式是用一个配音演员讲故事,就像以前妈妈给孩子讲故事一样。我们必须去适应国际上对动漫作品的改变。”
张梅蓉还为动漫联盟的制作人员带来了几本目前日本最流行的动画单行本。薄薄的几页纸,每页画旁边的另一页上,都配上简单的几行文字,解释图画里所描述的故事。这些用彩色铅笔手绘的小册子,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异常精致,让人不忍翻动。
不用多说,几个行内的专家翻了翻漫画书,对接下去的设计马上有了底。
在和日方接触中,张梅蓉还曾经向他们提过一个问题:对中国的动画片有什么印象?
对方的回答很直接:没有印象。
这确实是实话,日本国内的动漫行业竞争就已经很激烈,日本人看自己的动画片都来不及,想让中国漫画打入日本市场,真的非常困难。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有73%多的高中生看过日本动画片,但仅有2.6%的日本高中生看过中国动画片。
“在日本这样一个对中国动画片几乎算得上是毫无概念的地方,要把中国动画植入人们的内心是非常困难的,况且日本民族对外来文化还有一定的排斥。”
动漫联盟一开始的讨论,本来想设计在十几岁二十岁,但是日方的建议是,目标受众应该是十五岁以下,对事物的判断还处于认知阶段的低幼儿童。
“十五岁以上的孩子,他的认知能力基本已经健全,对事物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看法,只有年纪更小的孩子,才会在妈妈的指引下去接触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天奇影视的老总何志祥告诉记者。
保持“中国血统”的纯正,不去一味地迎合国外市场;也不全盘中国化,重视中国文化与国外受众的对接。动漫联盟设计的《故事中国》系列,在文化的交锋中逐渐定型。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即使是达到这么高的占有率,日本动画片也很注意与受众文化的对接。
以宫崎骏的日本动画为例。在国际上热卖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里面的人物形象和布景其实都是非常欧洲化的,而导演这样设计的理由是:“想象力加上普遍适用的文化,更容易让人产生认同感。”
与日方的一次次沟通,似乎让杭州动漫联盟看到了动画片一步步走进海外市场的前景。从作品本身说,与日方的合作既打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品牌,又能够具备国际口味,还可以共同开发衍生产品;从发行渠道上讲,顺理成章借助了比较成熟的发行网络;从融资角度讲,吸纳更多的国际资金对创作本身也有很大帮助。
在与日方市场的对接中,杭州动漫联盟的制作团队,正在学会用日本的制作流程,走上日本的动漫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