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妹妹外出游玩,下山途中,皆感疲倦,突见草亭孤立,搁置断面木凳数个。二人喜滋滋对角而坐。倘能添一壶清茶,几本闲书,映衬亭外风动竹篁的景致,雅音碎影里,该有几丝清凉,掠过彼此心尖吧!
一些关于雪窗读书、临溪闲读、山窗研读、柳屋著书的传世画作,真迹无缘亲眼目睹,在读图时代,我们倒能从崭新的书籍里窥得几张复制图。它们常常沦为调剂品,借此提高书籍的标价与文化含量。而在爱图的读者,却也能受益一二:在酷暑,随意观望那些缩小比例的印刷品,依然可以从千百年流传的水墨痕迹里,欣赏鸟鸣啾啾、溪水潺潺的山水佳境,并假想自己的绿窗书房,也搭建在郊外的山林溪涧。
寄情山水,可以产生心静自然凉的片刻清宁,但对于实质如处火焰山的肉身,依然需从改变书房的装潢、摆设等,来营造身心皆可消暑的书斋。模仿某个作家,夏季把双脚泡到冷水盆里埋首写作,在今天是得不偿失的傻事。
书房若在高楼,外界环境便不随自己左右,像窗前植梅种竹,斋外蓄水养鱼之类,便属痴想。但一般的家庭,清晨打开一扇窗,让较为清新的空气,充盈书屋的要求,总不至成为难题。若能在粉墙悬挂云雾山水、素雅花木图各一,也算在视野内,开出另一扇遐想的窗户。书房里乱七八糟堆放书籍、杂物,虽不像陆游的书巢一样——“乱书围之,如积槁枝”,使人心烦意乱,进退不能,但若有闲暇,还是应该把它们排列整齐。我喜欢在书籍面前,放置一些民间工艺品,苦夏到来,可以换置石块、珊瑚、贝壳等天然之物。几件青花瓷,不论新旧,其素雅的色彩,产生的清幽感,与墙角的几枝绢质白梅,异曲同工。
入得书房,木质地板用清水擦拭,不必铺上垫子,即可席地而读。桌上备好的香茗,热气被风扇吹得了无踪影。几近黑褐的陶壶,是书房里最深的颜色,它浓缩着中国多少年的茶文化?一杯下肚,消解的往往不是油腥,而是心头的燥热。偶尔想起村寨的钵头茶,它晾在八仙桌上,凉在田间地头,单就解渴消暑的功能,远超其他。虽然,它与书房里的这一壶茶,寓意到底是不一样的。
鲜花在酷暑,总不易长久。没有盆景可供,那些含着父亲心血的五针松、杜鹃、六月雪等盆景,都枯朽在故乡的院落。阳台的花草也慵懒地打着盹,卷起的绿边里,藏着关于明年春天的诗情。《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高濂)里描述的奢华书斋,终究晕化成古人的笔墨与梦境。在炎热的夏夜,我们所渴求的,只是一方清凉的世外桃源,它存在于现实与心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