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从未以这样的角色走进世界的视线。
随着奥运会大幕开启,在北京搭建的奥林匹克舞台上,展现了令人感慨的和谐图景:五环旗下,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3万多名记者,80多位外国政要,共聚一堂,创造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浸润着五千年文化的开幕式,更是在温婉浩荡的讲述之中,向世界呈现一个鲜活的中国。
是的,你也许知道中国。从身上的衬衫、孩子的玩具、家中的日常用品等身边的“中国制造”中,接触过经济中国;从报纸的报道、电视的画面,瞥见过“片段中国”;从《功夫熊猫》、《花木兰》畅行全球的大片中,领略过“文化”中国。但零碎的体验和概念性描述,只能提供一个介于魅力和担忧之间的“中国想象”,关于中国,关于这个古老国家的真实故事,藏在中国的大地上。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言:“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世界的机会”。作为奥运会主办国,“中国打开了外界了解这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窗口”,创造了一个不同文化彼此了解、相互交流的机会。
平心而论,由于地理与文化的隔膜,东西方的对话,从古到今一直相当艰难。很长时间以来,不但中国不了解西方,西方也不了解中国。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感叹:“中国是一切例外的例外,逻辑到了中国就行不通了”。睿智的英国哲学家罗素客居中国一年,也终未读懂这个“古老而深邃”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规模、乃至机遇,都使它看上去如此不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外汇储备最充裕的国家,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五千年文化传统,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多重身份和特征,让中国显得格外“复杂”。要穿越各种障碍看清隐藏在这个国家表面下的骨骼,确实是一个挑战。
那些在奥运期间走进中国的人,将用自己的目光找到一些答案。“西方人对华观点和立场的多样性可以借此机会形成一种符合实际的看法。这包括现实地对待中国的发展”,德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的预言表明,尽管人们的看法各有不同,但人们都相信,奥运会将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耐人寻味的是,一项调查显示,对于北京奥运会,65%的中国人表示最关注的是“中国人的风采,世界对中国的评价”。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已经学会用国际眼光看待自身。在他们看来,这场全球盛宴并非以中国人自我评价为中心,它的价值最终要通过世界的认同,确定它在百年奥运史上的历史地位。
前美国运动员苏珊·布劳内尔也许说的对,“奥运会是对中华民族百年苦难的一种补偿”,但中国人民并不是要通过奥运抚平自己的“历史悲情”。中国所做出的一切,除了“圆梦”,还源于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现代化后来者,希望以自己的热情和奉献,承担一份应尽的责任,让世界知道中国不仅是迅速站立的经济巨人,更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参与者。
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友人在这样一个时刻走进中国,除了分享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激情瞬间,也将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成为这个背负五千年传统慨然前行者的见证。
(原载《人民日报》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