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阅读之辩:数字时代的文化路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阅读之辩:数字时代的文化路径
本报记者 余华 实习生 陈宇燕
  不管工作有多忙,浙江大学中文系的张教授都会上街买两份报纸,对他来说,通过报纸了解北京奥运会的信息是“最符合思维习惯”的方式。

  而他20岁的女儿小宇,在电脑里安装了Google订阅器,以保证奥运新闻一条不落。她希望通过这次奥运会,让父亲渐渐尝试网络阅读。

  中国国民的阅读习惯,也许正在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发生着改变。

  7月,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报纸为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图书阅读率止住连续下滑趋势,新媒体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对于网络阅读的普及,各大媒体的总结是:“国民阅读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

  传统阅读方式的全新复苏和网络阅读的异军突起,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看来,将“意味着我国文化消费有可能面临历史性突破,文化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机”。

  图书阅读率近十年首次上升

  网络阅读率上升最快

  周立伟发现,今年暑假,新华书店与奥运主题有关的图书特别畅销。他感觉,借着奥运这股“东风”,低迷多年的图书市场可能会迎来再次繁荣。

  作为浙江新华书店集团总经理,周立伟对图书市场的直觉与国家最新的调查数据相吻合。

  7月24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公布了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为48.8%,比2005年的上一次调查结果微升0.1%,这也是自1999年此项调查开展以来图书阅读率首次上升。

  此外,调查还对各种文字媒体的阅读率进行了排名:

  报纸是阅读率最高的文字媒体,以73.8%的阅读率位于首位;杂志阅读率为58.4%,排第二;图书阅读率为48.8%,排第三位;互联网阅读率为44.9%。

  为此次阅读率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报纸的阅读率。据了解,目前国民人均月阅读报纸约7.4份,通过购买获得报纸的比例为76%,报纸自费购买市场已经形成。

  而在与世界各国的比较中,中国的报纸发行量同样不容小觑。今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世界报业大会上,美联社援引世界报业协会6月2日发表报告中的统计数字显示,受亚洲和南美洲需求推动,2007年,全球付费报纸发行量上升了2.6%,其中印度和中国的发行量增长最多,其良好的发行业绩与西方日益减少的报刊读者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一大堆国学文化的图书也受到了国人的热捧。于丹掀起的“论语热”,今年出版的《于丹〈论语〉感悟》,以首印120万册的数量,创造了国内单本书首印量的最高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阅读率调查中,数字化、网络化阅读趋势同样势不可挡,国民呈现出年轻化、高知化趋势,代表着阅读的新方向与前景。

  各大媒体对这些现象的总结是:“国民阅读已经步入数字化时代。”

  对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的评价是,国民阅读方式这种改变,将“意味着我国文化消费有可能面临历史性突破,文化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机”。

  据了解,从本届开始,国民阅读调查将由原来的每两年一次改为每年一次,国家对国民阅读的重视还将继续加强。

  正如苏叔阳所说,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哲学思维的国家,“阅读的深刻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世界第一的网民数量

  网络阅读在中国异军突起

  7月2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此次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成为第四大阅读媒体,而且还将处于迅速成长期。

  国民的阅读方式,正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发生巨大的变革。

  2006年2月20日,《浙江日报》推出了我国首张数字报纸。从正式推出至今,《浙江日报》网络版的点击率一路上升。目前,《浙江日报》数字报的点击率已经占浙江在线网站的25%,比2006年增加了6倍多。

  2006年元旦,《诸暨日报》的收费数字报纸开始上线,当年订阅量就接近3000份。随后,《绍兴县报》、《乐清日报》的收费数字报纸也在当年相继亮相。2007年4月8日,温州报业集团《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温州商报》的收费数字报纸在温州上线。4张数字报全年的综合订价是380元,相当于纸质报纸的一半,去年的订阅量达到三万份。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国的报刊编辑都开始意识到来自互联网的威胁。一项由佐格比国际民意调查所和路透社针对全球704家报纸编辑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人认为,大多数读者在10年后都会在网上看新闻,高于去年的41%。

  美联社的研究人员甚至在2007年,针对美国、英国和印度6个大城市18岁至34岁的男女进行调查,帮助美联社设计出一种满足年轻人需求的新闻发布模式。这种模式即所谓的“三步归档法”,首先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标题快讯形式的报道,然后以适合网络和广播电台的简短新闻形式进行实时更新,最后加入细节,按各种媒体的需要汇总成最适合他们的新闻。而这种形式的最佳载体,正是网络。

  网络阅读、手机阅读、手持阅读器等,也在分流书店的原有读者和消费群体。今年7月,在中国经营了13年之久的全球出版业巨头贝塔斯曼,黯然退出了中国市场。和贝塔斯曼一样,中国的图书市场还将继续面对电子阅读带来的出版下滑问题。

  虽然在一些国家,比如日本和英国,因为版权问题,网民不能从网络上免费下载书籍,减轻了网络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将网络的优势引入到传统图书行业,提升阅读的品质,降低图书成本,将是图书业的发展趋势。

  今年2月14日新开张的美国鲍德斯新概念书店,将网络和书店进行了和谐。这是鲍德斯酝酿18个月后开办的第一家新概念书店,店内新设了面积为2700平方米的数字中心。

  鲍德斯新概念书店的主要特色是:除了满足人们下载音乐和电子书的需要,与不同网站开展合作,使顾客的更多想法得以实现。比如读者在选购图书时,可以通过电脑查找旅行信息,甚至可以现场制订旅行计划或者打印烹饪书的部分内容。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鲍德斯新概念书店比一般店减少了20%左右的图书品种,销售额却一直在增长。

  传统与网络的优劣之辩

  站在阅读时代的门槛

  重新审视世界

  我们正站在一个崭新的阅读时代的门槛上。

  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获奖致辞中写道:“因特网用其虚无引诱了整整一代人,理性的人们即使承认他们为此而上钩,但却难以再得到自由。比如,他们可能发现一整天都在阅览博客中过去了。”

  莱辛曾将津巴布韦的学生与英国北部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在发达国家,电视与网络对人们的思考能力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

  莱辛对传统阅读日渐式微的焦虑,也正说明在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后,崇尚传统阅读习惯的人们内心的困惑和不安。

  浙江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涌泉教授,每天都保持着数小时的阅读时间,家中摆满了各种书籍。对他来说,阅读不仅仅是工作,更是生活。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这位教授也表现出了他对网络阅读的忧虑:“文化的积累需要反复品味,阅读带给人的提升,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难体会了。”

  网络的便捷,让我们习惯于用寻找超链接来代替细致深入的思考,思维趋向平面化;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纵容了思想的懒惰。

  张教授认为,纸质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交流学术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网络阅读侧重于形象思维,它具有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相互并不矛盾,各有各的优势,但是过多依赖网络阅读,可能会造成国民思维能力弱化。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则呼吁,在网络电子文化发生越来越大影响力的今天,在讨论“国民阅读率”上,“应该采取更加宽泛的理解态度”。

  他举了一个例子。日本人是出名的喜欢阅读的民族,但是如果早上到东京车站的各条地铁线上去观察一下,男性乘客阅读的多半不是岩波文库的经典,而是漫画,上车就读,下车就丢,这样的阅读率恐怕不值得去羡慕和效仿。

  陈思和还认为,对于今天80后青年男女的成长来说,“似乎人格培养与生活实践远比阅读更加重要”。

  从报纸到杂志、图书,再到网络,阅读依然在,但我们总还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或许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的时代决定了不同的阅读方式和不同的阅读需求。

  至少我们正在渐渐明白,我们的阅读方式以及我们所阅读的这个世界,都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改变。

  从数字报到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阅读时代

  将改变国民生活

  7月份,与“中国国民阅读调查”同时出炉的另一份报告——《多媒体数字报纸使用功能测试报告》,让浙江的一份数字报纸——《播报》名声大震。

  在对全国335份多媒体数字报纸的测试中,中国宁波网《播报》的各项总分仅次于《广州日报》,名列第二位,而在“原创性”、“实时更新”等项目中,《播报》以“全国唯一”的姿态,遥遥领先于其他数字报纸。

  而在数字报纸的总体实力排名中,浙江的数字报纸占据了领先地位。对国民来说,数字报纸早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近两成有读书习惯的国民阅读过电子图书,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听说过”电子书的人占全部被调查总数的47.4%。据估算,目前全国固定阅读“手机报”的人约为251万,固定阅读电子杂志的人约为227万。

  与消费市场相呼应的是,数字出版业务增长非常迅速。国内的电子出版物也由2254种增长到6152种,国内已有手机报300余种、网络报纸1000余种、网络期刊逾2万种,网络数据库经营企业近10家。互联网上付费阅读、无线音乐下载、网络游戏等数字出版产业年增长率超过30%。

  面对数字出版业的兴起,7月16日全国第一家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挂牌成立。所谓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出版业态,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涵盖了电子图书、手机阅读、网络游戏等新形式。

  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出版将成为出版发行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记者从杭州市版权保护管理中心了解到,杭州市政府目前已完成筹备工作,准备按照规定程序向国家出版总署申报杭州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在申报材料中,记者看到动漫产业、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图书馆等一系列项目将被列入基地的发展目标。

  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数字出版产业的成熟将会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比如说出版图书,以后的出版模式可能就是订单式的,针对你需要的内容,出版社可以先通过数字通道集合,根据市场需要发行。”

  网络还将再次“更新”我们的阅读方式。在数字图书馆,负责人描绘了未来图书馆的应用方式:你可以使用图书数字卡进入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内的藏书全部可以进行搜索,读者可以在网上拷贝所需要的图书,以后有时间了再慢慢看。

  将于9月9日开馆试运行的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让我们看到了离我们不远的阅读时代。在这座图书馆里,一系列与网络有关的新技术将被采用。比如,无线网络将覆盖整个馆区,读者自带便携式电脑,可在馆内任何区域实现无线上网;图书馆为到馆读者提供手持移动电子阅读器,并在馆区内设置电子阅读站,读者能够方便地阅读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内容。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阅读之辩:数字时代的文化路径 本报记者 余华 实习生 陈宇燕 2008-8-6 浙江日报000102008-08-0600017;浙江日报000102008-08-0600019;浙江日报000102008-08-0600020;浙江日报000102008-08-0600021;48256F32002924A6482574980030B819[A1-余华≈B1-周建国≈B1-童颖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