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作者采访时,我就说过一句话:“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神。”那场国际侦察兵比武是超生理极限的竞赛,我们是肉体凡胎,我们有缺点,有失败时的气馁和牢骚,也有七情六欲,可我们又是一群被媒体炒神了的侦察兵。如今,长篇纪实文学《中国侦察兵》让我们欣喜,宽慰,因为终于有人真实地记录了“卡列夫勇士奖”的争夺全程。
回想曾经的日子,酸甜苦辣,难忘。
集训的日子不是人过的,那种艰难就像书中写的:“大腿根磨烂了,一人一盒爽身粉一包卫生巾,继续行军穿插。”还有书中没写的险情,几回雪山夜行军,亏了队友相互救援,大家才没滑下悬崖;几回大浪里划舟,差点喂了鲨鱼。说到“公车上书”,当时训练得实在受不了,大家才商量罢训。那些日子,谁都想着法子偷懒,何健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小聪明耍得最多的,也是挨罚最厉害的。不过,大家还是咬着牙关坚持了下来了,因为有个道理我们还是明白的,作者也给我们表述了出来:“军人就是拿生命赌注的职业,侦察兵是插进敌人心脏的尖刀,刀尖不锐,速度不快,方位不准,那就等着敌人收拾你。”
比赛的过程比野人还要野人,为了躲避假设敌,大多路段在原始森林里穿插,4天3夜连续作战,困、累、遭遇野兽的恐惧、躲避追击的提心吊胆……陈卫军在丢了81-1时情不自禁拔出手枪,可他也不清楚要干什么;杨磊被追击得发急时,就想横过81-1扫上一把。72小时我只眯了大半个时辰,最后一夜是边走路边睡觉,结果把路走偏把人走丢了,还走出了海市蜃楼。最艰难时我是用骂娘熬过来的,那时候就是这么想的:滚他妈的,这辈子干啥也不干“爱尔纳·突击”了。4天3夜没休息,火气攻心旺得要燃烧了,赛时的一切失误都极易化作怨言,以至于到了战友之间拔枪内讧的地步。我想,这种状态大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毕竟是肉身,不是钢铁,紧张到了超生理极限时,一些反常的生理现象搁到谁身上都不为怪。但有一点我们是坚守着的:豁出命去为国争光,为中国军人争气!
我们也喜欢跟女孩子调侃,集训时在窗户玻璃画小脚丫调侃射击队女兵,比赛时有事没事调侃爱沙尼亚女兵队,调侃王帮根和他的女朋友……作者没有回避这些事,她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再枯燥再紧张的比武,只要是正常人,只要有某种起因,就会有爱的向往,美的追求。
作者并没有排除“神”的一面。是的,与一般的军人相比较,我们是有些神。该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揭示了“神”的根源:祖国至上的荣誉感,苦练精兵的责任感。
总之,很感动,感动于作品的真实,感动于作者做人作文的严谨认真。回想采访过程,作者对每件事、每个细节都反复询问。距比武的时间久了,就同一件事,队员的说法往往不一致,作者结合地图、数据及照片帮助我们回忆,就连射击比赛是否驮着背囊、掉入沼泽陷进多深也是几番打电话询问。有时都被采访得烦了,我们便让她随便编一下,或者随口胡扯塞弄一下,但她一对照数据和照片,发现不符时又来电话追问。她说,千辛万苦淘金来,5 年磨就一本书,图的就是“真实”二字,一定要还那场比武真实的面貌。
确实,我和队友们都很喜欢《中国侦察兵》,因为书中的事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书中的人物是真实的,作者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兵的形象,写出了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是人,我们不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