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时,在多数人已进入梦乡时,北京奥运会绿色家园媒体村的志愿者张加满仍在C6楼的地下一层洗衣房值班。
“我们提供的是24小时洗衣服务,这周是我值大夜班,每天从晚上11时到第二天早上7时。”桌子上放着的一本摊开的高等数学,是这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大二学生的课本。
盛夏的北京,有朋自五洲来。
从走下飞机的一刻起,在北京市的很多地方,专业高效的志愿服务就给四海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无处不在,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适时地出现在你的身边。”
“是的,这里的志愿者非常棒,非常专业,训练有素。”
“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我从未见到过这么多的志愿者。”
“他们很有激情,而且热爱自己的岗位,效率也很高。有了他们的努力,北京奥运会会更成功。”
来自澳大利亚的以斯拉·肖为北京奥组委官方图片社盖蒂图片社工作。31日,他在“水立方”前拍摄照片。他说:“在北京看到这么多的志愿者让我很吃惊,人数大概有悉尼奥运会的10倍吧。”
据统计,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共有10万赛会志愿者直接为赛会提供服务,40万城市志愿者在城市和场馆周边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助等服务,100万社会志愿者在北京市社区乡镇开展志愿服务。
以斯拉称,志愿者给他很多帮助。比如问路、翻译、提供生活信息等。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是志愿者给他写下的一家酒吧的地点和联系电话。
在“鸟巢”外面流连的瑞典游客威特勒说,现在的北京到处都是志愿者,给他的旅游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我真希望,北京天天都是奥运会”。
然而,有的时候,志愿者的“过度热情”、贴身服务也会让对方感到不太适应。
“说真的,这里的志愿者实在是太热情了。有一次我想去方便一下,一位女志愿者直接把我带到了男洗手间门口。呵呵。”爱尔兰队羽毛球领队笑着说。
奥组委一位官员表示,中国是礼仪之邦,一向有热情好客的传统。但在热情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尺度和距离的把握,过分的热情可能产生误解,甚至抱怨。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有趣之处。
来自巴西一家电视台的何塞吉尼在被问到志愿者是否有时热情有余时,他说:“中国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当然志愿者人数会很多。中国人很热情友善,志愿者更是非常热心,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志愿者是在帮助人,受帮助的人应当心怀感激。”
何塞吉尼还表示:“我想大家要相互尊重不同的文化。但是,有些记者总是利用奥运会挑毛病。”
新华社记者 贾文军 程志良
梁金雄
据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