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非遗”传人的故事
· 小巷里传出悠悠琴声
· 洄游在“故乡”的海洋
· 处在十字路口的“非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处在十字路口的“非遗”
  我省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名单,共有271人。其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65岁。报载,就在申报公示期间,宁波北仑有近百年历史的民间曲艺“唱新闻”第三代传人顾阿火,以98岁高龄谢世,而他唯一的弟子也已68岁,且只能表演片断,不能做到像顾阿火那样几天几夜唱全本。原汁原味的“唱新闻”就此成了“绝唱”。

  对于许多传人来说,从他们一进入这个行当起,就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使命。章华琴是新昌调腔的传承人。她说,她上世纪50年代考入新昌调腔训练班学习旦角,成为调腔的第一批学员。那一年,她才17岁。而在那个时候,“调腔演员已经青黄不接,断层严重,我们就是为了抢救这个艺术形式才去的。刚进去时,会调腔的几位演员年事已高,我们进去后一面练习唱腔,一面就开始排戏了。”短短三个月后,章华琴就站到了舞台上,从此与新昌调腔结下了一生的戏缘。

  新昌调腔距今有600多年历史,要说起 “不托丝竹,锣鼓助节,前场启齿,后场帮接”的干唱形式,这恐怕在其他戏曲声腔中已很难听到了。“这是演唱中的最高层次,对演员在音准、节奏上的要求很高。”章华琴说。

  在章华琴这批学员之后,剧团又先后几批招生学习腔调,但都不正规。在时隔20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剧团重新招收学生,建立起一个五年制的调腔中专班,招了35名学生,请了还在世的调腔老艺人来专门教这群孩子如何扭腰,如何迈步。”章华琴是训练班的声腔老师。

  新昌调腔没有曲谱,只能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章华琴说:“只希望能好好经营下去,要不然,调腔的未来还是岌岌可危的。”

  与此相仿,海宁皮影戏在传统上,其传承方式更加严格。国家认定的皮影戏传承人徐二男,12岁起就跟随着爷爷和父亲学习皮影戏,算起来,已近60个年头。徐二男说:“从前皮影戏都是一家一家传下来的,而且传男不传女。”

  他说:“我们家三代,包括娘舅都是从事皮影戏表演的。”或许是因为年岁的关系,徐二男声音有些颤抖:“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到了1958年才停止了演出。”

  海宁皮影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宁境内尚有戏班20多个,剧目达300余个,演员120多人。

  随着时代的变革,皮影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上世纪50年代,浙江省文化部门为组建剧团赴京演出,经调查海宁还有技艺精湛的皮影艺人。而时至今日,仅存的几位艺人均年逾七旬了。

  改革开放以后,皮影戏重新搬上了舞台,但终究元气大伤。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2006年的时候,大家开始组织抢救皮影戏,但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每月几百块钱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徐二男语气中透露着无法掩饰的遗憾。

  在徐二男看来,他们已经对皮影戏做了许多革新,以前演的都是古装戏,徐二男他们增加了很多小说戏。他们甚至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人还是少啊……”他说。

  皮影戏艺人往往身兼多职,包括了做皮影,操作皮影,唱皮影。王钱松就是国家认定的皮影戏人偶制作的传承人。

  1979年,他和另外6个老艺人一起组成了“钱江皮影戏班”。由于是初创,表演时没有人偶,他就把原来有的一些破旧的人偶翻新、修复。“开始画的时候都是依样画葫芦,后来才慢慢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创新。”王钱松回忆道。不过,问起是否有继承人时,王钱松老人同样是满脸遗憾:“都是有兴趣就来学,学不了多久就走了。”

  有趣的是,虽然看皮影戏的人少了,用作表演的皮影人偶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收藏品摆设起来。也许,这会是皮影另一种现代的存在形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处在十字路口的“非遗” 2008-7-25 浙江日报000132008-07-25000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