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资讯
3  4  
PDF 版
· 弘扬文化之魂
探索兴村之道——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抓村落文化,促村庄整治的探索与思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7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弘扬文化之魂
探索兴村之道——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抓村落文化,促村庄整治的探索与思考

□ 张旭辉
  弘扬文化之魂

  探索兴村之道

  ——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抓村落文化,促村庄整治的探索与思考

  □ 张旭辉

  在建设新农村进程中,作为浙江省省级中心镇的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在近年相继投入3亿多元用于中心镇各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康庄工程、饮水工程和保障工程,使得孝顺镇的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都取得快速发展。其中,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建设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果,83个行政村全面完成了康庄工程,目前又在实施提升联网工程,已有44个村实施全面村庄整治工程,其中塘湖、马腰孔、严店、车客、东下叶等5个村通过了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验收,其中塘湖村被评为金华市首届“魅力村庄”,严店村被评为金华市第三届“魅力村庄”,东下叶村的发展被总结为“东下叶模式”在全区推广;8个全面整治村通过市级验收;44个村通过了市、区两级验收。在文化示范村建设方面,低田村被评为省级“农民种文化”双十佳先进单位,车客村被评为市级文化示范村,雅璜村被评为区级文化示范村。7月20日,孝顺镇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冲击播”首批“十大特色乡镇”。

  可以说,在省委、省政府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政策方针的正确指引下,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全镇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之路。探索启迪智慧,实践创造经验。回顾所走道路,孝顺镇新农村建设许多重要成果的取得,是与“规划为先,文化为魂,生态为重,民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村落文化为抓手的切实工作分不开的,换句话说,加强村落文化建设已成为孝顺镇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建设顺利开展的坚实基础和根本保证。

  一、村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为什么说村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村庄整治、农村社区等一系列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首先要从村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说起。我们所说的村落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丰富内涵。从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认识,一是历史层面,村落文化所表现的是由祖训、村规、民约等构成的文化精神。这又可以分两个角度,就纵向而言,它是一个村落千百年发展演变的根源,是村落之根;就横向而言,和这个村落物质形态的其他方面相比,它属于村落长期积累形成的内在精神,是村落之魂。所以说不了解村落的历史和文化,也就无法深刻地了解现在,规划未来。二是现实层面,村落文化往往表现为由产业特色、民俗特色、交通地理特色、物产特色、文体特色等构成的特色文化景观,比如体现产业特色的来料加工村,物产特色的葡萄村。由此可见,村落文化必须要能展示自身的特色,这是村落文化的立身之基,发展之本。

  通过对全镇许多村落的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概括地说,我们认为当代的村落文化应该具有这些特点:一是标志性,指一个村落具有区别于其他一个村落或一类村落的标志性特色;二是传承性,村落文化往往有较长的历史,经过传承发展;三是规约性,它产生的某种观念或意识对全村是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的;四是辐射性,村落文化能对周边区域产生影响;五是时代性,村落文化应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只有正确地认识村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才能充分挖掘村落文化的历史底蕴,才能发挥它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也才能更好地为当代新农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是我们讨论以村落文化为抓手,开展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建设的理论出发点。

  

  在强调村落文化建设中,全镇认识深刻,思路明确,主要理顺了以下四对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也应该注意到:文化也是生产力,其影响不可低估。在当前农村人口普遍文化素质偏低的背景下,强调文明修养和文化建设,对于村民素质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硬件是搞好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但是硬件不能包打天下,硬件依靠软件的完善才能真正完善。全镇主要通过以村落文化为基础,孝文化建设为龙头,“孝德”、“职德”、“公德”三德教育为内容等系列措施,来促进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改善。

  (三)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是要融合,注意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寻找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的现代表达方式。二是要古为今用,注重传统的现代意义,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内涵。比如本镇的严店村是东汉名士严子陵后裔村,它的村训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干群昭昭,意气扬扬;严店之承,地老天荒”,这段话先说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后说严店干群融洽、鼓足干劲,就表现出古今融合的特色。

  (四)一主与多辅的关系。孝顺镇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以孝文化影响最大,所以提出以孝文化为主,兼顾忧乐文化、宗祠文化、诚信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多个不同层面的发展号召。这里的孝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孝文化覆盖全镇,狭义的主要侧重于孝顺中心镇内的村落。这种提法既从实际情况出发,也考虑了各个村落的不同特色。

  基于以上对村落文化的理性认识,全镇以“高、实、宽、细”作为四字方针,推出了系统性的四大举措:

  (一)高扬主题:只有“孝心、孝行、孝天下”,才能“顺风、顺水、顺潮流”,孝顺镇突出以“孝顺”为中心的文化总主题,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自2006年起,在市基、车客、低田、后楼下等村相继推出“孝顺榜”、“婆媳档案”、“村民荣辱录”等措施后,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建造“二十四孝”公园,举办当代二十四孝故事征集,开展孝文化研究,进而开通了“孝顺之声”广播和“孝顺视频新闻”,广泛宣传。这一系列举措经中央电视台、中华网、新浪网、《东方早报》、《金华日报》、《金华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一致的好评。

  (二)夯实平台:村落文化要形成规模,需要加强各类基础文化设施建设。镇党委、政府在硬件建设中,实行以点带面和全面铺开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选择整治成效好的村庄率先实行。以村集体出资、企业赞助、政府补贴等途径,创办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组建图书馆、阅览室、电脑室、医疗室等文化卫生场所;建设村民文化休闲广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娱乐体育设施。到2004年底,已有月潭、徐店、塘湖、溪边金、后店、大湖沿、叶家、车客、低田等二十多村在文化设施建设中走在全镇前列,并且各有特色。

  (三)拓宽渠道:镇党委、政府卓有成效地拓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渠道。一是激活了独具孝顺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的春雷节;二是提升市场层次,每年开展物质文化交流会;三是复活了孝顺迎花灯、让河街迎花树、上叶村赛龙舟、楼下殿斗牛和孝顺城隍庙会等民间活动;四是振兴了以低田村为中心的周末民间故事会,作为“农民种文化”的典型,“低田故事”已成为孝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品牌;五是创立了以传扬民间文艺为使命的“和风书社”,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六是开设以市基村为中心的电影广场,为群众播放电影。

  (四)细化内涵:进行一村一品,提炼村落文化主题,细化传统文化内涵。根据各整治村庄的历史和现状特点,全镇对各整治村庄的文化主题都一一加以确定,来表现各村的文化特色。如以传统文化内涵命名的,有孝顺集镇各村的狭义孝文化、下范村的忧乐文化、车客村的清廉文化、余宅村的富民文化、夏宅村的和善文化;以名人命名的,有后店和叶家的名人文化、马腰孔和孔宅的孔子文化、溪边金的宗祠文化;以宽泛文化特色命名的,有塘湖村的道德文化、官塘的民俗文化、杨卜的生态文化、大湖沿的民风文化、洞门的环保文化等等,基本做到村村有主题,文化有特色。在各自文化主题的指引下,随后跟进的举措是“文化上墙”工程,即将具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村落传说、先辈事迹等内容以喷绘宣传牌的形式展示在墙体、灯杆等处,使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加深对文化主题的理解,最终实现移风易俗、提升素质的目的。

  

  孝顺镇村落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果,涌现出一大批文化特色鲜明、村庄整治深入的示范村,下范、车客、余宅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它们的最大特点都在于实践了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使村落文化逐步成长为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建设的精神助力和重要载体,如果说下范村是传统与现代、经济与文化和谐发展的综合性范本,那么车客是现代技术与文化的对接,余宅是产业特色与文化的融合。

  (一)下范村

  下范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北宋一代名相范仲淹。漫步在古老的村落,范氏先人的印记历历可循。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也成为范氏子孙们恪守的遗训。

  下范村现有人口820人,366户,耕地面积832亩,山林1600余亩,农民年人均收入8600元,村集体年收入30万元。下范村的主打产业是葡萄,近年来在区、镇两级农技部门的引导下,该村积极推广新品种,并实行产销一条龙服务,葡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800亩,组建了专业合作社,是远近闻名的葡萄专业村,2007年葡萄这一项就为村民带来了近600万元的收入。

  2006年,下范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整合资源,筹措资金,投入230余万元开展了村庄整治(其中各级补助部门配套115万元,村集体投入80万元,村民自筹30万元)。在历时一年多时间里,下范村先后完成了道路硬化、红墙粉刷以及闲置空地绿化,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和排污管网、公厕建设。下范村在整治过程中抓住两个重点:一是村口池塘的改造,突出周边环境的美化和绿化,修建了九曲桥、六角亭,形成了一幅水波荡漾、垂柳依依、回廊九曲的颇具园林特色的景观;二是范氏宗祠的修缮,同时修造了范仲淹的塑像,在显眼墙面刻写了《岳阳楼记》,将“先忧后乐”的文化观念广泛宣传,使祠堂成为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更成为弘扬遗训、激励后人的重要教育基地。

  (二)车客村

  车客村是东汉名士严子陵后裔村,文化底蕴深厚。史载严子陵“清高严正”,独善其身。历代村民秉承了严氏遗风,勤恳敬业,耕读传家,良好的村风使车客村史上人才辈出。如今,严氏清廉高洁的文化精髓在车客这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挖掘,村里不但确定了自己的村训,而且处处保留了严氏的文化遗迹,村民文化活动频繁,文化气息十分浓厚,村里有自己的和风书社、专业文艺表演队和铜管乐队,村民随时都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内容丰富的文化大餐。

  车客村现有人口867人,347户,耕地945亩。近年来,车客村以村训为指引,在村两委带领下,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实现农民年人均收入7680元,村集体年收入21万元。同时改善村庄面貌,营造整洁美丽的人居环境。

  车客村的村庄整治工作始于2005年。按照村庄总体规划,村集体先后筹措260余万元资金(其中各级补助部门配套120万元,村集体投入90万元,村民自筹41万元),启动村庄整治。对村中道路、池塘、电力、通信、卫生以及其他一些公共配套设施进行了改造完善,修建了村民广场,完成了饮用水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更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全镇闻名的现代信息技术示范村,车客村新建了村民议事中心和一卡通社区服务中心。中心社区按照“两级社区五位一体”模式建设运作,除村民议事中心外,中心功能不但服务车客中心村而且辐射服务周边14个行政村,设立了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电子信息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配置警务室、视频会议室、电子阅览室、全科诊疗室、农技服务、就业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援助、信访接待、爱心超市、室内外文体建设场所等服务功能及项目。使村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各项社区服务活动,真正做到了“医有保障,乐有其所,闲有去处”,人人享有社区全面服务、人人参与村庄民主管理。2006年车客村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五好”示范村党组织和区级“五好”党支部。

  (三)余宅村

  余宅村位于孝顺北部,据《天山余氏宗谱》载,宋德祐年间,村祖余善遵从父命,游山水,择善地,见“天山之阳,左有琴山,右有鲤岗,前则倒水上流,后则华峰拱秀”,即自山口西庵下徐迁居天山,现村落位于天山的南面。初以山名,后以姓氏名村,得名余宅村。

  余宅村现有人口983人,403户,耕地860亩,农民年人均收入7800元,村集体年收入18万元。余宅村的来料加工业相当发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来料加工业务,是区级来料加工特色村。全村现拥有来料加工经纪人11人,2007年全村来料加工收入达221万元。

  2007年,余宅村以生态村建设为切入点,村集体筹措200多万元资金(其中各级补助部门配套100万元,村集体投入60万元,村民自筹40万元),启动了村庄整治工程建设。村里按照生态立村的规划要求,突出片林种植,空地绿化,在池塘治理上也不采取通常的条石堆砌办法,而是采用松木桩进行围筑,最大限度地保持池塘的本来面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整治,余宅村先后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和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完成了村礼堂整修,新建了村民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一座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新余宅初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目前,余宅村已经通过市、区两级验收,被评为区、市两级“绿化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正在积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综前所述,在孝顺镇开展的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建设中,村落文化建设显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重要意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以主题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孝顺”文化为主题,加强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才能推广到村镇、县市、省以至于国家的和谐。实现家庭和谐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讲伦理孝道、子孝父慈,必须抓精神建设;二是需有坚实的物质保障,必须抓经济建设。孝顺镇从抓精神建设入手,力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二)以文化规划深化整治内涵。全镇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在计划的相应村庄基本实现了“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整治上的层次提升,才能与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步伐保持一致,所以全镇在实践操作中,以文化规划深化整治内涵,提倡以“五化”为形,而以文化为心。

  (三)以主题提炼凝聚村落人心。村落主题提炼可以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增强村民的向心力。无论是下范村的忧乐文化、车客村的清廉文化、余宅村的富民文化、夏宅村的和善文化,还是后店和叶家的名人文化、马腰孔和孔宅的孔子文化、溪边金的宗祠文化等等,正如前面提到的,村落文化所表现的是由祖训、村规、民约等构成的一种文化精神,它可以使村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发展村庄的各项事业,事实也较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四)以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交流。加强和提升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社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水平。除了全面铺开、并且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文体设施、场馆建设外,全镇更强调信息现代化建设,实施了门户网站、电子政务、视频系统、电子监控、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民信箱等六位一体的信息化工程,这是设施建设的一个飞跃,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新孝顺新农村鲜活展现在每一个角落。

  (五)以内外兼顾打造村镇形象。通过由村到镇的良性互动,对内发展经济、文化,增强硬实力与软实力,对外加强宣传,准确定位发展目标,提升形象。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经济重镇、文化名镇”战略,努力把孝顺建设成为金义黄金主轴上新兴的节点城市,使“浙中明珠”放射夺目光芒。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农村发展的实际来看,村落文化建设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工程。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村落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它的主体始终都是我们的村民群众,村民群众始终是村落文化具体的发起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我们要坚定地相信他们,依靠他们,引导他们。对于历史形成的文化特色,我们需要弘扬和发展;对于现实形成的文化特色,我们需要经营和创新。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框架下,我们选择以村落文化为抓手,大力加强村庄整治和农村社区建设,不断将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推向前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祖祖辈辈苦心建设的家园,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系金华市金东区政协副主席、孝顺镇党委书记)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资讯 00012 弘扬文化之魂
探索兴村之道——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抓村落文化,促村庄整治的探索与思考
□ 张旭辉 2008-7-22 浙江日报000122008-07-2200019;浙江日报000122008-07-2200020;浙江日报000122008-07-2200029;浙江日报000122008-07-2200021;浙江日报000122008-07-2200022;浙江日报000122008-07-22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