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社7月12日报道说,“今晨中国首都北京市民见到的是透明的蓝天和灿烂的朝阳,这预示8月的奥运将迎来更好的天气”,“为了举办史上最隆重的一届奥运会,中国政府正在进行复杂而广泛的准备工作,并且每天都有新气象”。
法国《挑战》周刊发表文章说,尽管6月是北京上空大气条件差、空气易被污染的月份,但现在这个月的多数日子里人们都能清晰地看见远处的山峦。
随着北京奥运会开幕日期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报道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消息。
一位资深记者的观念转变
美国资深记者詹姆斯·法洛斯曾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论”的怀疑者,认为北京的空气“很糟糕”,但在与负责测量北京实际空气质量的20多位科学家共度一天之后,他终于承认自己的看法是有偏见的。
在实地观察了多位科学家以各种方式监控北京各个区域的可吸入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二硫等污染物的指数后,他承认,“由于北京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在8月8日奥运会开幕前空气质量是能够达标的”。
在他的观念发生彻底改变后,他就成了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宣传员。他为美国媒体撰文说,十年来中国在环保领域最大的成就就是中国人的环保意识加强了,中国人把环保的边界扩大到了十年前难以想像的程度。他说:“当专家拿出‘根据研究团队的数据说明北京空气的确在改善的报告’时,我信服了。”
法洛斯说,2000年至2006年北京人口增长了一半,达1500万,北京的汽车保有量增加了一倍,达300万辆,但由于北京实行了更加严格的尾气排放标准,同期北京各种主要污染物的含量反而下降了。
北京空气改善了
外国媒体感慨了
与法洛斯先生的看法相似,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发出如是感慨:“北京的天空变蓝了”、“北京迎奥措施已显成效”。
日本《富士产经商报》说,北京大气污染主要由市内道路交通堵塞造成,为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北京市政府已开始实施将公车使用量减半的政策,并且从7月20日起执行机动车单双号上路的规定。
德国《金融时报》报道了北京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关闭100家污染企业、从5月份开始实行和德国一样的排放标准、将绿地面积增加51%、扩大了地下铁路网、重工业迁出市区、为公交车和出租车改装天然气发动机、用天然气和电取代锅炉烧煤等。
可贵的是北京力争空气质量改善的努力还让外国媒体对治理污染的复杂性多了一份理解。美国《大西洋月刊》说,申办奥运会的城市是北京,但北京不能为其空气质量不能在所有日子里都达标负全责,因为通常来自南方的风会给北京带来山西和山东的煤炭及钢铁产区的烟尘,这些烟尘经常与北京自身的汽车和工厂排放的烟雾结合在一起,被西边的山脉阻挡,悬浮在城市上空。
英国路透社等外媒认为,路面上过多行驶的车辆是北京空气暂未全面达标的重要原因。对此,美联社和英国《泰晤士报》注意到,北京已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包括禁止30万辆污染最严重的汽车上路以及责令党政机关停驶一半公车。美联社援引专家的话说:“由于减少了拥堵,车辆停停走走的现象减少了,就缩短了在路上行驶的时间,发动机的效率提高了,排放的污染就会减少。”
拉美社也对北京发布车辆限行规定、实施私家车单双号轮流上路制、开通新的地铁线路和扩充公交车线路等节能减排措施进行了报道。该社指出,这些措施旨在鼓励北京市民在奥运期间更多地利用公共交通工具,这将对改善北京空气质量大有帮助。
意大利国家研究院空气污染研究所所长伊沃·阿莱格里尼就认为,北京近5年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的成果是欧洲20年到25年才能完成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随着7月20日“单双号轮流上路制”的实施,北京的空气质量完全可以达到国际标准。
多年努力造就良好奥运空气
北京之所以有今天的空气质量,并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好评,是因为北京付出了多年的艰苦努力。
近十年来,北京累计已投入上千亿元,在防治烟煤型污染、机动车污染、工业污染、扬尘污染、生态保护和建设等方面,连续实施了13个阶段、200多项治理措施,空气质量已连续9年得到改善。外媒的报道中一再出现这样的数字:北京的“蓝天”数量,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6年的241天,翻了一番多;2007年的“蓝天”数为246天,比2001年申奥成功当年提高了15.6%。
2007年以来,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市场准入条件和产品能效标准陆续出台,节能减排政策组合拳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加征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关税,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政府补贴推广节能灯具,淘汰超薄塑料袋……这些举措,引起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环境保护部上个月在世界环境日前夕发布的《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污染物排放方面,2007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首次实现双下降,这表明中国环保正开始发生历史性转变。
北京奥运会日益临近,国内国外对“绿色奥运”充满期待。国际舆论认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展八年来,北京及周边的内蒙古、山西、河北、天津等地越来越多的沙区和荒山披上了绿装,成片的林木和草场郁郁葱葱,成为京津生态区亮丽的风景线。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