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专版
3  
PDF 版
· 承载着开放的梦想前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承载着开放的梦想前行
——写在宁波保税区建区十五周年之际
  承载着开放的梦想前行

  ——写在宁波保税区建区十五周年之际

  1992年11月19日,在东海之滨的一片盐碱滩涂上,一颗改革开放的种子在这里破土萌芽,我省唯一的保税区——宁波保税区诞生了!

  历经风雨,才能见彩虹。这颗希望的种子承海风春潮之涤荡,得开放土壤之滋养,经创新思维之催化,不断裂变,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15年间,这里已累计引进各类企业6000多家,注册资本51.3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40多家,投资方来自欧美、日韩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额达到53亿美元,其中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3个,已成为功能完善、经济繁荣、产业集聚、环境优美的经济贸易高地,成为全省全市对外开放桥头堡、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现代物流集散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敢为人先的探索

  十五年

  宁波保税区15年的发展史,是宁波保税区空间拓展、功能提升、实力增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成长史,更是一部保税区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业史。在发展历程上,宁波保税区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起步发展期

  (1992年~1996年)

  建区初期正值总设计师南巡讲话之后,全国掀起了开发区建设的热潮,宁波保税区的创业者们在没有任何直接经验、没有足够建设资金的情况下,借改革开放机遇和区域功能政策优势,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建设思路,按政府引导、市场开发的建设模式,艰苦创业,摸索前进,建起了第一批基础设施;通过“政府集中招商和开发企业分头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启动了全方位对外招商,引进了第一批工业项目,尤其是抓住国有外贸企业改制机遇,成为省属、市属外贸企业改制平台,促进了贸易企业集聚,打下了区域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加速发展期

  (1997年~2001年)

  1997年6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宁波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标志着宁波保税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期间,管委会投入巨资回购了华能公司未开发的土地,进一步理顺了区域开发建设机制;加快推进了招商引资,通过抢抓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新一轮转移机遇,成功引进了全球第二大主机板制造商技嘉科技、全球第三大专业光盘制造商精胜科技、国内知名半导体制造商立立电子等一批IT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以计算机制造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群,使宁波保税区在高科技产业发展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推进了创新载体建设,设立了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园、宁波保税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宁波国际软件园等一批特色化高科技产业园,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初具规模,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三)功能拓展期

  (2002年至今)

  2002年1月,经海关总署批准,以土地置换方式设立保税区南区,规划面积0.4平方公里。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2004年8月,国务院批准宁波进行区港联动试点,设立宁波保税物流园区,规划面积0.95平方公里。通过土地置换、功能区设立,区域开发面积从2.3平方公里拓展到6.25平方公里,区域功能进一步强化,形成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05年,宁波保税区提出了建设“实力园区、活力园区、和谐园区”的目标,区域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功能拓展再掀高潮。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奇美电子、全球第一大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项目先后落户,带动了配套产业在周边布局。液晶光电、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三大主导产业日趋完善,促进了加工贸易快速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功能拓展工作得到上级领导高度重视,2005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园,2006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称号。2007年初,成功获批出口加工区拓展物流等功能试点,规模化、效益化、集约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当前,宁波保税区正抢抓国家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转型机遇,加快推进保税区转型发展,区域开发建设将步入发展新阶段。

  令人瞩目的辉煌

  十五年

  经过15年的快速发展,宁波保税区开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已成为推动全省、全市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全国保税区中名列前茅。

  经济规模和效益快速提升。15年来,宁波保税区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势头。1993年~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从5.5亿元增至72.1亿元,增长12.1倍;工业总产值从1.96亿元增至162亿元,增长81.7倍;财政收入从1056万元增至13.62亿元,增长128倍;进出口总额从4479万美元增至45亿美元,增长99.5倍。管委会坚持质量并举,引导和鼓励区内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投入产出,使宁波保税区成为“效益宁波”的排头兵。预计2007年,园区每平方公里土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亿元、工业总产值67.2亿元,在全国同类园区中名列前茅。

  产业集聚优势凸现。15年来,管委会始终坚持“实业立区、贸易兴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集聚、规模扩张、效益提升。特别是以液晶光电、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群成为产业发展一大亮点。现已集聚企业200余家,其中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企业80余家。以奇美电子为龙头的液晶光电产业2007年工业产值将突破300亿元,预计今后3年内将达1000亿元,成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集成电路产业已建成国内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有3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国家鼓励集成电路企业,占全市六成;计算机产业已形成了电子零组件、内存条、主机板、整机等相互配套的完整产业链。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已集聚各类商贸企业2000余家,引进了专业仓储企业30余家,形成了进口化工品、钢材等两大进口分拨市场,集聚会员企业250余家,预计今年交易额将突破100亿元。在二三产的强势带动下,宁波保税区外贸占全市外贸总额的比重快速提升,从1993年的2.6%,升至2007年9月底的15.6%;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全区集装箱进出区将超过160万标箱。宁波保税区现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际贸易大通道、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15年来,管委会坚持“科技强区”发展战略,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创新机制,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创新力。一是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形成了国家集成电路(宁波)产业园、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出口加工试验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4块国家级牌子;建立了区域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防科大工程硕士宁波基地和浙江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北仑基地等3个人才培养基地;深化了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了一批技术研发中心,目前区内已拥有区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6个,其中市级以上3个。二是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区内已拥有中高级人才5800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近千人,博士、博士后、高级职称人才170人,累计引进博士后研究人员11名,吸引了百余名留学科技人才进区创业,形成了以人才带创新、以创新育人才的创新机制。三是创新成果逐年增长。截至目前,区内企业已有16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198件,承担了近30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拥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2家。在2006年浙江省信息产业厅编制的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重点投资项目中,宁波保税区有16个项目名列其中,占宁波市四分之三强。

  功能优势全面提升。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互动发展,成为全国唯一实行“三区合一”运作模式的区域。随着出口加工区拓展物流等功能试点顺利推进,“三区合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试运行,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功能不断拓展,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进区投资,一批与区内企业配套的项目在周边纷纷落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投资环境日臻完善。15年来,累计投入65亿元,用于生产、生活、电讯、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项配套基本满足企业需求。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深入,涵盖外商投资、经贸、建设、人才、科技创新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服务机制不断完善,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全免费的跟踪服务;每年推行服务实事工程,企业通关、口岸、购付汇、外商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区内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清运率、危险废物无害化集中处理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到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工业废物综合利用率均在9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0%,单位产值综合能耗逐年下降。生产生活更加和谐,建立起了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劳资关系协调制度,实现了创建企业社保全覆盖,推广了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做到了预防为主,有效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广大员工切身利益。依托党员服务中心、楼道团组织、社区青年活动中心、社区维权中心等载体,加强和谐社区建设,加快发展社区文化。以文体社团为引领,以社区每周电影、每月文体比赛等为内容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平台搭建为抓手,探索出一条适应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居住区管理的新路子,一个拥有5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新型和谐社区已经形成。

  迈向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未 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要求,极大地鼓舞着保税区人。面对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宁波保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兆祥表示,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着力做好“区域转型、产业升级、功能发挥、开拓创新”四篇大文章,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出口导向向进出口协调发展转变,建设以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为主体功能的战略性平台,进一步发挥特色功能区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的先行优势,更好地承担起辐射、带动、服务全市乃至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为浙江省和宁波市的开发开放再作新贡献。力争通过今明两年的努力,每平方公里土地实现生产总值32亿元,工业产值128亿元,外贸进出口32亿美元,财政收入3.5亿元,继续保持全省全市领先地位。

  区域转型。抢抓国家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改革机遇,推进宁波保税区转型发展,叠加功能,优化政策,整合资源,使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都兼备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口岸通关作业功能,整体转型为“统一政策、统一功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综合保税区。通过转型,充分提升区域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升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强化对全省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产业升级。坚定不移地走二三产协调发展道路,以产业升级带动经济效益提升。一方面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主攻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向两端延伸,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主攻总部经济、营销中心、检测中心、金融中心等生产型服务业,实现工业、商贸互动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功能发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对接全市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好功能区的作用,服务全市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最大限度地释放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发挥放大保税区独特的政策功能等优势,实现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依托各类进口专业分拨市场,吸引企业入驻,形成“海绵效应”,做大进口分拨业务,实现进出口均衡发展,带动全市外贸结构的全面优化。

  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冲破观念束缚,勇于扫除发展进程中的障碍,突出技术创新,强化制度创新,提升功能创新,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使保税区真正成为全省全市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带动极”、现代物流“服务器”、自主创新“示范园”、开放开发“先导区”,成为全省全市核心功能区。

  踏着青春的步伐,朝着融入世界经济的更新更高的目标,宁波保税区人正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只争朝夕的雄心,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谱写开放型经济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承载着开放的梦想前行 2007-11-19 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09;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10;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31;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21;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22;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11;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25;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26;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23;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29;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30;浙江日报000122007-11-19000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