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在创业创新中推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白沙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教材”
· 竹笋地盖“棉被” 每亩多赚5千
· 应对银发浪潮 为老年人谋福祉
· 促销,安全为先
· “你要笑得更灿烂!”
· 台州对接上海世博会
· 让老小区重现“庭院风情”
· 关于公民旁听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公告
·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全面提高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能力
· 高校毕业生创业
最高可获10万元资助
· 企业起重设备无证经营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吴兴区农民施行毛竹笋山覆盖技术,让原本清明时节出土的毛竹春笋提前批量上市——
竹笋地盖“棉被” 每亩多赚5千
  本报湖州11月14日电 (记者 吴妙丽 通讯员 邓德华) 汽车驶过蜿蜒的乡道,今天,记者来到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山背村的一片幽静的竹园。竹园主人、65岁的孙士明要给他的2.3亩毛竹笋地盖上“棉被”。靠这一绝活,孙士明的毛竹笋地每亩要比别人多赚5000元。

  在老孙的毛竹园里,记者看到,已经有部分地面铺上了厚厚的“棉被”:第一层是稻草,上面施加有机肥,再盖上毛竹叶,最后一层铺上砻糠,总厚度足有30厘米。“一亩地要铺1.5吨左右的稻草,3000公斤的有机肥,5000公斤的毛竹叶,5000公斤的砻糠,成本在3000元左右。”老孙告诉记者,这“棉被”一盖,地表温度就提高了20摄氏度以上,差了一个季节。“没盖‘被’前,亩产量是500公斤,收入500元左右;盖上‘被’后,亩产量达3000公斤,按最低每公斤卖3.4元计,扣除成本最少能多赚5000元。”

  同光滑、细嫩的早园笋不一样,毛竹笋的个头又大又粗又短,多毛,口味略涩。每年集中在清明时节的20天时间里产笋——这已是毛竹笋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生长模式,再加上没有早园笋的卖相和质感,毛竹笋常常是货多价贱。

  种养竹笋30多年的孙士明从2000年起就开始琢磨,能不能把已经成熟的早园笋覆盖技术应用到毛竹笋山,让出笋时间提前?由于早园竹和毛竹的习性大不相同,要照搬覆盖技术还真是不容易。这其中,种竹的选择、水和温度的掌握成了技术的关键。经过整整三年的摸索和试验,老孙终于成功了,不仅让毛竹笋的出笋时间提前了一个月,亩产量增加了6倍,亩收入翻了10番,而且盖过“棉被”的毛竹笋因为有充足的水分和肥料,生长快、个大,以前的黑毛壳现在变成黄白色,以前略涩的笋肉现在又白又嫩,还有些甜。

  埭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校长吴侃成告诉记者,三年前,他们把老孙家的毛竹笋山定为学校的示范培训基地,现在有120户农民正跟着老孙学习覆盖技术。目前全镇适合覆盖技术的毛竹笋山近1万亩,如果这项技术全面推广,可让3.1万农民增收5000万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要闻 00002 竹笋地盖“棉被” 每亩多赚5千 2007-11-15 48256F32002924A648257393002FD8A6[A1-吴妙丽≈A5-邓德华≈B1-蒋卫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