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一居民高空抛物
被拘留10天
· 小偷被抓后质问“为啥不制止我”
· 留守儿童俱乐部“退休”了
· 温州大学推出大学生创业园
· 吴微同志逝世
· 师生多些沟通 关系更加和谐
· 宁海受助学子发起感恩行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开化县,不少留守儿童俱乐部的孩子反映,他们对遥远的亲情更加渴望
留守儿童俱乐部“退休”了
本报记者 洪加祥 毛广绘 开化县报道组 朱建平
  10月26日下午,记者在开化县城关镇模坑村留守儿童俱乐部发现,村里19名留守儿童仅有2人留在此地,而父母在家的14名孩子却在这里打乒乓球、做课外作业。

  不光是模坑一个村,在设立了留守儿童俱乐部的开化县,其他一些村庄也有留守孩子不愿呆在俱乐部的情况。

  父母在杭州打工的5年级学生傅全有说:“起初,我们觉得在俱乐部新鲜、好玩,但时间一长,我们大家坐在一起就会想爸爸、妈妈,所以,有的人就回家了。”

  亲情“代理”需解决

  34万人口的开化县,有8万农民常年在外务工,留下了1.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目前,开化县已建立179个留守儿童俱乐部,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管理。

  连日来,记者走访该县许多村庄,与村干部、志愿者以及留守儿童进行深入交谈,并与县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组长汪权龙说:“尽管有了留守儿童俱乐部,帮助了一部分孩子,但亲情难以‘代理’。因此,我们要设法把家庭的温暖还给孩子们,鼓励父母回乡创业,让孩子们尽量跟着父母走。”

  俱乐部“光荣退休”

  只有517人的裴口村,过去村民靠砍几根木头补贴生活,每年村里有200多人到广东、苏州等地打工,40多名孩子则交给爷爷、奶奶看护。记者曾两次到村里,帮助这些孩子解决实际问题,送他们到留守儿童俱乐部。

  当时,与丈夫叶水财常年在广东做打磨工的张细英,将读书的儿子寄养在村民徐祥西家里,半年才能见一次面。特别是村小并到裴源村小学后,孩子们上学要步行两公里,路远车多,远在外乡的家长常常担心孩子的安全。

  10月27日,我们第三次到该村,发现留守儿童俱乐部已空无一人。村党支部书记林谋峰说:“我们动员父母回村创业,现在,孩子们都回到了自己家。”

  村“两委”认为,只有让村民回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村里决定鼓励办企业,鼓励就地就业,让有孩子的村民回乡创业。

  村主任王仁忠带头创办了木材加工厂、密胺制品厂,又从外面引进5家企业。现在,外出打工10多年的蒋志龙、蒋志方兄弟回来了,在家门口上班。

  通过新办7家企业,裴口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多数回来了,甚至连嫁出去的女儿也带着孩子回娘家来打工。到今年10月,裴口村留守儿童俱乐部完成了使命。

  让孩子跟父母走

  开化县不少村庄还鼓励有条件的外出务工家庭,将留守儿童带到城市生活和学习,使这些孩子沐浴在亲情阳光下。

  在林山乡上汪村,汪国兴的父亲正一个劲夸,县里“让孩子跟着父母走”的做法好,远在千岛湖帮人养鱼的儿子汪国兴前段时间回家将7岁孙子汪燕军带走了。老人说,燕军两岁起就跟着他们生活,一连3年,父母没有来看他,到了晚上,总是哭着闹着要找父母。

  最早建立留守儿童俱乐部的林山乡霞湖村,留守儿童现在只剩15人,多数孩子通过县里帮助介绍学校,跟父母到杭州、义乌等地读书。村里有名的“调皮鬼”徐文建,今年由在杭城工作的父亲带到杭州民工子弟学校念初一。他在给爷爷的信中说,与爸爸妈妈在一起,了解到他们生活的艰辛,自己懂事多了,学习成绩也上去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政治与社会新闻 00007 留守儿童俱乐部“退休”了 本报记者 洪加祥 毛广绘 开化县报道组 朱建平 2007-11-15 48256F32002924A648257383002BB43F[A1-洪加祥≈A2-毛广绘≈A5-朱建平≈B1-郭晓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