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3  4  
PDF 版
· “万家灯火”寻找
珍稀“金婚”
· 带薪休假,会不会成为“水中月”
· 富豪年代
如何看待非财富英雄
· 把家务做成一种休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带薪休假,会不会成为“水中月”
■本报记者 陈惠
  近日,“假期”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带薪休假重新被提上议程、黄金周有可能被取消、还将增加传统节假日等等。这其中,最让大家兴奋的还是带薪休假。不少人说,看到这则消息后的第一感觉是强烈支持,希望个性化的休假方式能够真正落实下来。可也有人担心,在职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带薪休假是否能够真正执行起来。

  有假依然不敢休

  在随机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有假不能休,有假不敢休”是不少“上班族”的常态。在杭州一家网络公司上班的袁小姐告诉记者:“我上班才两年多,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就是想休假也不敢休啊!”

  职场竞争的激烈使得带薪休假“可望而不可及”。问及原因,回答最多的是“工作忙,无法放心去休假”。调查发现,不敢休假的职场人士竟然占到被访人数的60%以上,绝大多数职工依然“有假不能休”。一位网友诉苦:“我现在一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常常周日不休息,我敢休假,老板就敢休我。”另一位网友说,“我所在的企业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八瓣用,天天讲一专多能,一个‘萝卜’兼职好几个‘坑’。连事假都请不下来,还带薪休假?”

  担心岗位被人代替,是一些人不轻易休假的原因之一。“中国的劳动力相对过剩。等你休个假回来,说不准工作就没了。黄金周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那个假人人都休,休得放心。而对于带薪休假,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听说有可能会取消黄金周,推行带薪休假,在杭州高新开发区工作的戴小姐一时间也说不上哪种休假制度更好。

  在休息和收入之间,一些务实的人选择了后者。大部分公司的休假制度或多或少会影响个人的薪资状况。近的来看,休假当月的薪水和奖金会减少;远的来看,本季度或本年的绩效评估受影响而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会更多。因此很多人宁愿放弃一时的舒服而选择继续上班。

  这种“福利”该进合同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单位缺乏休假的氛围,领导对带薪休假持不鼓励的态度,导致员工不敢主动提出带薪休假的要求。

  “我给他一年的工资,他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休息。”某企业老板直言不讳。就雇主而言,雇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才是令人满意的答案。

  由于带薪休假相关规定未细化、单位是否支持、人员编制紧张、就业压力大和更重视现金报酬等因素,使带薪休假时下在大多数人眼里,依然只是个听来美妙的时尚名词。

  杭州某电器集团人力资源部的徐先生认为,近年来连续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已经令长三角一带的制造加工型企业“忧心忡忡”,强制带薪年休假将给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雪上加霜”。

  “此次意见稿若能成为立法,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最大——这无疑增加了他们在人力方面的成本支出,包括工资部分和找人手接替休假人员的工作方面的支出。”徐先生一直负责制定公司福利制度,他认为,对于带薪休假问题,已经不在于有没有制度、制度如何设计等方面,而在于如何保证制度实施、保证制度落实到位的问题。制度设计得再科学、再合理、再有人情味,若仍无法实施,员工仍无法享受。

  那些把带薪休假与月薪、奖金、年终分红等现金报酬一起写进劳动合同的公司,仍以外资企业为主。

  我的休假我来做主

  记者在对身边的朋友和网络调查后发现,在“集中休假”和“自由灵活的带薪休假”两种方式中,选择后者的人要多出一半。 “集中休假”的方式只受到三成多人喜欢。

  摩托罗拉杭州研发中心的一位职员介绍,刚进公司第一年有10天的年休假,以后每年增加一天。假期可以分开休,如果第一年没用完还可以累计到下一年。“这样的方式比较灵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手头的工作安排假期,每次休假的时间控制在一周内,时间长了工作容易受影响。”

  公私“两清”是大趋势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那些加班加点、不计得失的人,是大家学习的楷模。而如今,随着职场人员工作压力的增大、健康问题的凸显以及法制观念的普及,人们对休假制度的理解逐渐深入。

  曾在日本留学的李先生说:“在国外,许多人休年假已经形成习惯,他们不会过多考虑自己手头的工作有多忙,去度假会带来什么影响,在他们眼里,度年假是自己的权利。”在我国,无论是单位还是劳动者自身,对休假的重视程度都还很不够。其实,带薪休假应是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权利,但目前,一部分劳动者自身对休假的重视程度有限,休假在很多情况下被打了折扣,甚至转化成补贴或加薪,就是被“牺牲”掉了通常也意识不到。

  带薪休假对国人来说,还有一个观念更新的过程。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从现状看,树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重视带薪休假的观念,比出台有关具体方案更为迫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万家灯火 00014 带薪休假,会不会成为“水中月” ■本报记者 陈惠 2007-11-15 浙江日报000142007-11-1500020;浙江日报000142007-11-150003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