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特别报道
3  4  
PDF 版
· 农民文化送进城 市民争相来观看
· “为伢村里鼓鼓掌”
· 浙江农民“种文化”现象引发专家热议
· 要把欢乐的鼓声敲得更响更久远
· 今天的农民让人刮目相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农民文化送进城 市民争相来观看
杭州吴山广场昨天一片闹猛

本报记者 陈扬渲 秦军 刘慧 施晓义
  阳春三月,希望的田野播下文化种子。秋风送爽,浙江农民迎来丰收庆典。今天上午,参加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的农民,满怀丰收的喜悦,欢聚杭州吴山广场,展露绝活,比拼技艺,为省城市民送来了“种文化”的累累果实。他们用精湛的表演抒发满腔的激情与喜悦,以丰富多样的节目骄傲地展示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的成果。

  舞台上跳动的是“种文化”的农民

  威风锣鼓响彻云宵,龙腾狮跃震惊四座。

  安吉县马家弄村的农民用锣鼓奏响了庆丰收的旋律,80名身穿统一黄衫的队伍英姿飒爽迎风而立,整齐划一地敲打出快乐的心声。村民章月芳还颇有几分遗憾地说,他们本来有一边跑一边打的动作,因为舞台不够大,只能改掉了。

  龙舞狮跃,喜庆祥和。临安市朱村的两条龙翻腾之间,忽然变成了16只狮子,转眼又化身为一条龙。当几个龙头喷吐出璀璨的焰火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观众都被这巧妙的构思、富有创意的表演深深倾倒。

  越剧是浙江的传统戏曲,通过全省农民戏曲PK赛产生的6位获胜者今天一起登上舞台,共同表演了一段经典折子戏《十八相送》。这些农民选手,个个扮相俊美,演唱不俗,让场下的杭城观众听得有滋有味。

  嘉兴南湖区博山村的舞龙、嘉善县荷池村的田歌、新昌县上道地村的武术、德清县金鹅山村的桑叶龙……农民“种文化”百村赛参赛村精彩纷呈的表演,让路经吴山广场的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舞台上展示的不仅有农民唱唱跳跳、舞龙舞狮的身影,也飘来优雅的诗意与浓浓的墨香。今年端午,全省55位农民书法家齐聚绍兴兰亭,在1654年后重新演绎曲水流觞的佳话。今天,兰亭村4位农民也来到吴山广场,他们在儒雅的诗朗颂《书道放歌》中挥毫泼墨,深情写下了“同种文化”等几幅大字。

  莲花落表演艺术家翁仁康今天也出现在舞台上,不过他是给一个13岁的孩子当配角的。绍兴市倪家溇村的王凯尔表演的一段《倪家溇里“种文化”》颇有“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势,倾倒了不少观众,人们也在这个六年级学生身上看到了莲花落艺术未来的希望。

  “种文化”不仅让一批散落民间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振兴,一些城市里的时尚文体活动也借助“种文化”活动进入农村,成为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宁波市联群村的村民们在俄罗斯舞蹈教练莎莎的辅导下,跳起了时尚的排舞,让杭城观众开了眼界。    

  来自嘉善县洪溪村“篮球宝贝”的舞蹈更是别出心裁。洪溪村是全省闻名的篮球村,今年6月还专门发起了全省农民篮球擂台赛。这个村的男人们爱打篮球,妇女们则组织了“篮球宝贝”啦啦队,为他们的丈夫或兄弟打篮球助威。今天来到现场的20名“篮球宝贝”,与杭州的大学生一起跳起了她们自己创排的球舞。

  村里的绝活真叫绝

  那边演出正酣,这边绝活不断。来自全省各地的民间艺人带来了扇面画、泥塑、米塑、剪纸、书法等各种绝活,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安吉县迂迢村有1600多人,其中近一半喜爱和擅长书画。在今天的“咱村的绝活”现场,迂迢村派来了几位农民当场在折扇上作画。一位满面胡须的中年农民,寥寥几笔就画出了几枝兰花,看得周围的群众连声称赞,几位性急的大妈忍不住问:“这把扇子多少钱?”杭州橡胶厂的退休职工陈光鉴大伯花了25元钱,请一位名叫陈宏贵的农民在折扇上画了一幅水墨画。

  在临海市下洋顾村的农民泥塑展台,更是围满了人。几张桌子上摆了12个五颜六色、神态各异的泥人,其中京剧《单刀赴会》中的关羽格外引人注目。关老爷背插一把大刀、手拿一根马鞭,颜色鲜艳,形象栩栩如生。一些小孩不时伸出手去摸一摸关羽的胡须,看看到底是用什么做出的。围观的人群不断地询问这样一尊泥人要多少钱。

  同样,在温岭石桥镇和苍南倪处村的米塑展台、临海张家渡村的剪纸展台、浦江文溪村的书法展台,也围了不少人。12幅高1米、宽0.4米的“金陵十二钗”剪纸神形俱备,而在用“年糕”做成的十二生肖动物面前,几个小孩则兴奋地拿着父母的手机“咔嚓咔嚓”地不断拍着。

  农民和城里人赛一赛

  在“咱村的绝活”展台对面,农民们还摆起了体育看台,一展身手。来自“篮球之乡”嘉善洪溪村的10位村民,和浙江工业大学篮球队进行了比赛。

  参赛选手、村民吴顺建告诉记者,这次要到省城参加“种文化”秋收庆典,大家热情都很高。“我们很想通过篮球比赛,和城里人多交流,多沟通。”

  比赛后,浙江工业大学篮球队教练王刚感慨地说:“现在农民的篮球水平很高,不比城里人差。”

  在另一边的乒乓球比赛场地,临安朱村村民张土明特别高兴,因为他们在和杭州师范学院乒乓球队的比赛中刚赢了一场。家住文晖街道的应方芳小朋友大胆上台,跟农民伯伯比试乒乓球,赢得观众一片叫好。村民们还走出去,与临安天目乒乓球俱乐部、杭州师范学院等单位的球友进行友谊赛,交了不少朋友。

  象棋比赛场上,10岁的临海市上盘镇新塘岸村村民小英可能是今天“种文化”体育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了,他毫不畏惧面前的“大选手”——来自杭州红袖服饰有限公司的青年职工刘仁旺,一路稳扎稳打,让观众暗暗叫好。龙海英的教练、上盘镇中心小学教师王贤章说,因为当地村民很喜欢下象棋,最近学校特意安排他担任象棋专业老师,辅导学生及村民象棋爱好者。

  “种文化”的图片真是张张出彩

  不少人细细品味吴山广场门口的“种文化”图片展,看看农民的文化是怎么“种”起来的。穿过用金黄的玉米、橘色的柿子、火红的辣椒搭起的广场展厅大门,人们看到,每一块展板都展示出不同的乡村风采。畅游其间,越剧PK、舞林大会、篮球打擂、故事会……一个个精彩的瞬间让观众深深赞叹。

  从城西湖畔社区赶来的李华良夫妇高兴地说:“我们是看到报纸的介绍专门来看农民‘种文化’秋收庆典的。这些图片上的镜头,真是出乎我们意料,农家的文化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两位退休教师指着照片说,农民们真了不起!可以说,“种文化”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农活”,这称得上是浙江农民的一个创造。

  在展板前驻足观看的人群中,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德国学生詹姆斯特别引人注目,他不断竖着大拇指对身边的同学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中国农民的精彩镜头,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棒!

  火红的农村图景也成了画家笔下的素材。平时喜欢绘画的茅新炎,站在余杭青山村舞龙队的图片前,不时地画着速写。茅新炎说:“土地上的青竹、龙头上的红绸、农民身上的黄服,在这里交织成一幅水墨画,我看到农民兄弟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观展的队伍中还有一批摄影发烧友。身背相机的韩丽红告诉记者,“种文化”的镜头真是个个出彩,影像记录的真实瞬间让她深切感受到“种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报杭州11月11日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农民“种文化”百村赛特别报道 00006 农民文化送进城 市民争相来观看 本报记者 陈扬渲 秦军 刘慧 施晓义 2007-11-12 48256F32002924A648257390003A243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