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6版:又好又快在浙江
3  
PDF 版
· 萧山立体推进萧绍边界环境整治
·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青山绿水
· 南阳化工园区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巩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青山绿水
萧山东片印染染化行业重点监管区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青山绿水

  萧山东片印染染化行业重点监管区环境整治成效显著

  编者按:萧山东片印染染化行业省级环境重点监管区的整治,任务重、战线长、难度大。通过萧山区委、区政府及东片各镇、场、园区干部群众三年来坚持不懈地艰苦工作,依靠省、杭州市各级领导的支持,萧山东片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今年10月,整治成果取得了省验收组的好评和认可,顺利通过了“摘帽”考核验收。

  萧山区委、区政府在回顾总结整治工作的经验时,深切地认识到,东片环境整治任务的阶段性胜利,对萧山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意味着萧山攻克了历史性的难点,转变了工作的兴奋点,更加重视群众的关注点,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第一要义的发展理念,意味着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变。

  萧山在经济发展中不仅有信心当好全国的领头雁、全省的排头兵、全市的领跑者,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上,同样有信心进入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今后将继续发扬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走进矛盾、破解难题、克难攻坚,走出一条工业强区与环境立区相互促进的发展道路。

  经济高速发展

  环境不堪重负

  萧山东片印染染化行业重点监管区是省政府2004年10月确定的“811”省级重点环境监管区之一,区域面积达610平方公里,人口46.7万,涉及萧山东片11个镇、2个农场和2个工业园区的39家印染企业、8家染化企业。

  印染染化行业是萧山区传统优势行业和支柱行业,至2003年底,全区纺织印染行业有企业2000多家,拥有化纤生产能力289万吨,占全国产能的20%左右;染缸2500只,年整理能力达35亿米,纺织印染行业工业产值47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36.6%。化工行业主要有颜料化工、染料化工、日用化工、农用化工等,工业产值80亿元,占全区比重的6.2%。

  由于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原因,萧山东片地区的污染一直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河道水质较差。萧山东片河道瓜沥、衙前、前进、新围等断面的水质年评价值多年来为劣Ⅴ类。二是局部区域污染问题突出。萧绍边界官河、白洋川流域的水污染和南阳化工园区的大气污染问题一直较为突出。三是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根据2005年调查统计,东片47家印染染化企业年排放废水量为7732万吨,年排放COD总量为33112吨。四是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低。从区环保部门的检查中发现,东片47家印染染化企业中,污染物排放能长年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不多。

  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经济快速发展,污染物总量也快速增加。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结构性污染明显。三是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环保管理基础差。四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整治违法排污

  坚持立体治污

  自东片印染染化行业被列为省“811”重点环保监管区以来,区委、区政府根据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确定了“以整治环境促发展,以整治环境促提高”的工作方针,明确了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以严厉整治工业企业违法排污为抓手,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河道治理为补充的“立体治污”工作思路,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全面推进各项整治工作。

  萧山东片印染染化行业重点监管区的整治,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去年6月,区政府成立了东片印染染化行业重点监管区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现场整治指挥部,长驻东片现场,在编制《萧山区东片环境重点监管区整治规划》后,制订下发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今年又将东片“摘帽”工作列为区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首,并列为“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行动的5件难题之一,强势推进整治工作。

  结合生态建设和污染整治工作,制订了《萧山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生态区建设规划》、《循环经济建设规划》、《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划》、《高新技术产业规划》、《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等多个规划。相继出台了产业导向目录、工业建设项目污染控制、鼓励“退二进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等30多个相关政策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全区的结构调整步伐。

  近3年中,全区共计投入14.54亿元,建设和完善东片区域的环境基础设施,覆盖整个东片区域的区级污水集中收集管网和集中处理系统已基本形成。一是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污水30万吨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配套管网包括长10.5公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与东片大型污水厂连接管线,长39.5公里的东片污水管网南线主干管和长约16公里的东片污水管网北线主干管。最近,东片污水收集管网体系中北线主干管的义蓬泵站、新湾泵站及两个泵站连接到江东工业园区泵站的管网已建成通水。在2006年底完成城市污水厂二期12万吨/日扩建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初动工开展一期脱氮除磷改造工程,预计年底完工。外六工段及附近区域河庄、义蓬两镇所属的10家印染化工企业,已按时完成了污水截污并网,实现了集中处理。二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日处理垃圾800吨的垃圾焚烧厂已于今年7月正式运行;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的东片外六工段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填埋场已于今年3月1日投入使用。三是东片各镇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衙前镇的镇级污水支管网工程已建成投用;瓜沥镇已经完成集镇日收集生活污水1000吨污水管网建设和工业区块的截污并网,目前正在实施3平方公里集镇范围的截污管网铺设和1号污水泵站的建设,年内可建成。

  47家印染染化企业是东片环境整治的重点,自2005年起,区政府分期分批对这47家印染染化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要求。各企业累计投入76916.54万元,从废水废气治理、清污分流与冷却水全回用、封堵各类排污口等14个方面着手开展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加大环保执法和处罚力度。2006年共对违法排污企业罚款1187万元,平均每个违法个案罚款额度为3.6万元,还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拉闸停电和停产整治措施,共对292家企业的违法排污实施了停产治理。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到今年6月底,东片地区已投入资金3795万余元,建设垃圾中转站40个,建立垃圾箱12487座(去年以来新建3643座),日收集垃圾近千吨。各镇、场、园区已分别组成卫生保洁队伍,共有保洁人员1344名,初步建立起“户投、村收、镇运、区处置”的四级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机制。开展河道整治。对东片200多公里河道淤积情况进行了实地勘测,重点对16条河道共64.4公里长的断面进行疏浚,目前疏浚任务已基本完成。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和农村户厕改造。加大规模养殖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对新建规模养殖企业严格按照干湿分离、雨污分离要求建设。各养殖企业累计投入资金3072万元,新建污水处理池26个,逐步建立“牧场——生化沼气——果园(菜园)”的污水处理模式。

  为提高稳定达标排放率,2005年以来共封堵了钱塘江、杭州湾沿线26个企业自行设置的排放口,东片47家印染染化企业已全部实现截污纳管,稳定达标排放率由48.2%提高到90%以上。47家印染染化企业已全部建成了冷却水收集回用系统,使冷却水实现全部回用。同时,封堵了130余个企业冷却水、生活污水等的内河排放口。

  指导和督促印染染化企业开展定型机废气余热利用、冷却水循环回用等措施,初步估算每年可以此节约燃煤20万吨左右,减少了SO2的排放量,有效开展了清洁生产。

  2005年以来,区政府对南阳、瓜沥等东片区域内的10家化工、印染、电镀企业依法实施了关停,并对10多个高污染产品实施了停产调整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仅COD的排放总量每年就可削减2000多吨。同时,关停并拆除了24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可实现年减SO2排放量2135吨、粉尘11112吨。

  结构调整提速

  环境质量改善

  通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萧山东片印染染化行业省“811”重点监管区的各项整治工作已实现了整治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要求。

  成效一:通过整治,萧山区在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集中治理和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实践,使政府治污能力不断提升。整治中,区财政投入近1.6亿元,完成了航民等4家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的收购并网,在并网当日,东片大型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水量即达23.5万吨,目前日均处理水量已达到26万吨,负荷达到85%以上,出水浓度低于排放标准,充分体现了“三力合一”抓整治的良好效果。

  成效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传统产业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比重得到优化。70多家印染、染化、羽绒等重污染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做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今年又有3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10家企业被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在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进行循环经济试点,为进一步深化发展循环经济积累了宝贵经验。

  成效三:截污纳管全面推进。镇级管网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东片11个镇、2个农场、2个工业园均编制了集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收集管网规划,并通过评审,镇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启动并开始与区级管网实施对接。各镇、场均已进入泵站建设和截污管道铺设的施工阶段,力争在2008年6月底完成镇级截污管网建设任务。

  成效四: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通过集中整治,东片河道大面积发黑发臭的现象已基本消除,河道生态功能正在逐步恢复,河水中重新见到了鱼虾。

  成效五:排放总量大幅削减。2005年东片印染染化行业COD排放总量达3.3万吨/年,达标率不到50%。通过整治,目前COD排放总量为1.058万吨/年,达标率上升到90%以上。

  成效六:卫生面貌明显改观。随着“户投、村收、镇运、区处置”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置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去河边、路边、桥边垃圾乱堆乱倒现象明显减少,各镇、场、园区自行设置的分散垃圾堆放点均已填土封闭并覆绿,整个东片区域环境卫生面貌有了极大的改观。

  成效七:群众满意度有效提高。今年以来,区长热线电话、区环保局信访举报中心受理关于东片环境问题投诉量比去年同期下降50%左右。东片环境整治指挥部今年九月份的民意调查显示,群众对东片环境整治的基本满意率已达到80%以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又好又快在浙江 00016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青山绿水 2007-11-12 浙江日报000162007-11-1200015;浙江日报000162007-11-1200016;浙江日报000162007-11-1200010;浙江日报000162007-11-12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