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钱塘周末
3  4  
PDF 版
· 一位化腐朽为神奇的人
· ——王星记“扇子大家族”
· ——延续文脉谱新曲
· 他们在延续中国“扇文化”的文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位化腐朽为神奇的人
■萧 源
  随着北京奥运会脚步的一天天临近,雕刻艺术家郑人华也加快了创作奥运作品的步伐。每天,他在自己位于城东的创作室里埋头创作,而把位于城西的门店完全交给爱人打理。在埋头苦干中,一件充满动感和活力的奥运作品《奔》,在他的刻刀下渐渐形成。我们在他的创作室里,看到了这件妙手天成的作品。郑人华完全利用一个天然的树根,表现了一个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雄姿:他身体前倾,前腿向前,后腿抬得老高,两臂一前一后,奋力向前奔跑着。其实,这样一个树根,或许在我们常人眼里是不值一钱的东西,而在雕刻家的手里,却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化腐朽为神奇。

  一

  郑人华1966年生于浙江乐清,1989年从华中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木雕、根雕创作,至今已有20多年。他创作的根雕、木雕艺术品,获金、银、铜奖项30多次。其中作品《悯农》、《杜甫》被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一书;作品《赶集》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优秀奖,并被乐清市文物馆与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馆永久陈列收藏。

  根雕艺术不同于单纯的木雕,在创作过程中要受到节疤、树瘿等的限制。也正是这样的限制,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构思能力和雕凿技巧。而高手必能对形状各异的树根善加利用,创作出奇巧天然的艺术品,让欣赏者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郑人华先生就是这样的高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毫无滞碍地看到和感受到这种匠心的独运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美感。他的作品,都是在确立好主题之后,对根材进行有意义的取舍,从而调动欣赏者的想像,使人感受到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他创作的《惚》,就是这样妙手天成的作品。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是其传世之作,集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是这样说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为了表达这一内涵,郑人华利用一块近似椭圆的根材,在右上的位置细致地雕刻出一个充满智慧的脑袋和颇具仙风道骨的眉毛、胡须,尤其是平和微带笑意的双目,无不透出一位伟大哲人睿智中带有质朴的神态。而其他地方几乎不着一刀,完全保存树根原来的混沌之像。这件作品以构思巧妙,雕琢真切自然,一举在杭州(国际)手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金奖。

  二

  郑人华认为,作为一位优秀的雕像艺术家,除了要掌握娴熟的雕琢技巧外,关键是要在创作中找到作品的灵魂。因为,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大多数人都可以掌握娴熟的技术,而掌握寻找作品灵魂的能力,却要靠创作者的悟性和不断地钻研。当一件普通的匠活和一件大师的作品放到一起的时候,优劣立判。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大师的作品是有灵魂的,而一般工匠的作品只是一个躯壳。为了培养自己寻找作品灵魂的能力,郑人华在实践中不断地努力着。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圣”。他身经离乱,生活困窘,仍然不忘关怀国家安危和百姓疾苦。他的诗歌沉郁雄浑,兼有瑰丽之风。为了创作好《杜甫》这件作品,郑人华煞费苦心,他采用屡经风雨侵蚀的老根,巧妙利用树根底下的两处分杈,一为足,一为袍之下摆,而将树根的自然纹路抽象为手臂,瘦削的双肩依势雕出。挺直的鼻梁,深沉忧郁的眼神,无不折射出一个忧国忧民的文弱书生内心的苍凉。饱经风霜的诗人,饱经风霜的根材,作者通过对这种精神的深刻理解以及在雕凿中的良好把握,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奇巧结合,让作品上身的单薄与下部的厚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视觉上的对比,赋予了“诗圣”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唤起了欣赏者内心的共鸣。当郑人华将作品送到“浙江三雕艺术展”上时,立刻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杜甫》获得了“浙江三雕艺术展”的金奖,并被载入《中国艺术博览与收藏指南》一书。

  郑人华知道,任何一件作品,如果仅仅做到像、好看,还是不能称其为艺术品的。他说,作品本身的材质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还是对作品材质的构思。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就应该是活生生的,有灵魂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如何去理解被创作的对象,如何去表现这种理解,同时,如何去唤起受众对这种理解的理解。只有当这三种理解集中在同一个层面上时,这种创作才算是有了精神内涵,作品也就有了精神的载体,有了灵魂。

  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诗人,出身贵族,曾任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后受排挤被流放,自沉汨罗江。他的《离骚》,揭露贵族昏庸,感叹抱负不伸,抒发爱国情操。郑人华在创作根雕作品《天问》时,就着力要表现屈原的“灵魂”。他充分利用树根的天然形状,在树根上边的中间部位进行了精心的雕刻,努力刻画出屈原面部忧国忧民的神态,而在身体的其他地方,几乎完全保留了树根的天然形状,这件作品较好地反映出屈原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勇于探索、敢于怀疑的精神风貌。

  在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作品博览会上,郑人华又喜获丰收,成为唯一获得双奖的人。他的作品《弘一法师》获铜奖,《神笔现龙》获优秀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周末 00013 一位化腐朽为神奇的人 ■萧 源 2007-11-9 48256F32002924A648257384000D66ED[A1-杨新元≈B1-杨新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