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28日电“六一”前夕,记者在天津一些中小学采访时听到这样的反映:现在的孩子懒得太不像话了,什么都不会干。对此,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认为,家庭劳动启蒙教育不足及扭曲是导致孩子懒惰习气产生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家庭劳动启蒙教育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躲避劳动、鄙视劳动成为必然。
误区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幼儿园老师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师一起把小椅子摆好,把玩具刷洗干净,回到家里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也想做点事。大人们却说:“一边去,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三: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们常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
误区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于是他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2元钱。等老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
误区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家长就用干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式,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