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嘉兴资讯
3  4  
PDF 版
· 秀洲高新产业集聚区初显端倪
· 濮院着力打造全国毛衫品牌基地
· 嘉善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
· 南湖区迈向科技新时代
· 嘉兴经济开发区创新就业培训模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建设嘉兴科技城 激发经济新活力
南湖区迈向科技新时代
  本报讯 ( 区新闻采编中心 金骏 记者 肖国强) 在嘉兴市南湖区,嘉兴科技城正迅速崛起。日前,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笔者走进了面积3.64平方公里的嘉兴科技城,只见清华研究院创业大厦、中科院嘉兴中心一期工程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筹备建设,嘉兴科技城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南湖区委书记赵树梅说。2003年,嘉兴市委、市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要求以及经济发展转型对技术、人才的现实需求,作出了在南湖区建设嘉兴科技城的重要决策。南湖区也把建设嘉兴科技城作为实现自主创新、提高研发能力的主要抓手。

  近几年来,南湖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调整和解决的问题,如提高产业层次、做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对此,赵树梅说:“要解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虽然科技投入的收益有滞后性,但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这一战略性投资作为重点,两年多时间先后投入2亿多元资金,用于建设嘉兴科技城。

  据介绍,嘉兴科技城坚持以“平台为核心,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主导,创新为动力”,积极引进大院名校,集聚高水平科研机构,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建立研发、教育培训基地,努力构建科研原创、人才集聚和高新技术快速转化高地,在平台建设、体制创新以及产业化项目推进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围绕平台建设这一核心,南湖区先后引进了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和转化中心、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国(嘉兴)中心等多家创新载体,全力推动应用技术研发载体、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实用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科技城已引进教授、高工、海外学者等高层次科研人才近70人,其中博士41名,硕士23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35名,海外归国人才17名,由此构建了一个以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等大院名校为重点的强大创新平台。

  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南湖区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迅速组建了一批新型自主创新实体、高科技开发公司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此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清华研究院已联合参股孵化了“浙江慧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思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浙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科研人员联合本地民营企业,相继组建“嘉兴中科无线传感网科技有限公司”、“嘉兴中科亚美合金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高科技公司。

  同时,南湖区以产业化为主导,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二次开发和产业化步伐。目前,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分中心的无线传感网技术项目已在嘉兴实施数字航道示范工程、公共应急处理中心等项目,预计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元;美国MIT(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联合一批海外科研人员在嘉兴科技城内投资创建了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的嘉兴斯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展功率芯片设计、制造;位列中国软件出口企业15强的上海晟峰软件公司,在科技城内创建晟峰软件园,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嘉兴晟峰软件公司,同时逐步吸引中国上海、日本、印度、美国等的软件企业入驻。

  在嘉兴科技城的建设中,南湖区还积极推动科研团队出资入股成立高科技产业化公司,参与和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还鼓励本地民营企业通过与科研人员共同出资成立高科技产业化公司等方式,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以此激发科研人员和本地民营企业的创新热情。在一家刚成立不久的某开发公司200万元的注册资本中,科研团队出资就占了120万元。

  如今,在以“平台为核心,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主导,创新为动力”的四轮驱动下,嘉兴科技城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集聚大院名校、集聚创新机构、集聚高端人才的区域经济技术发动机,为区域科技创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南湖,也由此开始大步向科技新时代迈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