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省委举行“浙江论坛”报告会
·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闭幕
· 浙大积极参与我省新农村建设
· 我省取消村提留金
· 小山村请来“文艺顾问”
· 创新:“义乌发展经验”的内核
· “爱心门诊”为外来民工送健康
· 淳安10万农民清洁乡村保秀水
·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会
· 剑指科研 不端行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科技果实”从校园结到田园
浙大积极参与我省新农村建设
  本报杭州5月24日讯 (记者 张冬素 通讯员 单泠 周炜) 今天上午,余杭观光采摘节在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开节,让游客们感到意外的是接待他们的不是当地的农民,而是浙江大学的教授。游客们采摘的一个个诱人的油桃,正是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的“科技果实”。

  浙大农业专家创业园是张放教授等6位老师创建的。3年多来,创业园引进和培育了砂梨、油桃、樱桃等名特优果树新品种300余个,已推广新果园面积2万余亩,辐射农户1000余户。现在,他们年繁育优质园艺植物无病毒苗木100万株以上,全省各地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纷纷前来引种。

  据了解,浙大有半数以上学院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服务新农村建设。“十五”期间,该校致力于解决区域性农业重大问题,建立了40多个涉农研究所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与浙江50%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在全省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研究所+基地+农户”的区域化科工农贸一体化的高效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网络。

  浙大的科技成果为浙江农民增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浙大张英教授成功研发的竹叶黄酮提取技术让竹叶变废为宝,并在“中国竹乡”安吉实现产业化,每年为当地农民增加800万元收入。安吉天荒坪镇的虞旭仁高兴地说:“现在卖竹叶每年还能增加一两万元的收入!”据统计,“十五”期间,浙大有200多项类似的实用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在浙江各地转化,创造社会经济效益70多亿元。

  近年来,浙大教授针对我省农村在畜禽养殖污染、农田肥水资源管理、生活垃圾处理等难题开展研究,形成实用技术后又回到农村去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解决了不少难题。浙大热能工程研究所的骆仲泱教授在永嘉县上塘镇湖西村建立“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把柴草、树叶、农作物秸秆等进行热裂解生成可燃性混合气体,直接供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之用,现在当地村民再也不烧秸秆了。浙大环境与资源学院罗安程教授的“厌氧——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则让农民不花钱就解决了生活污水难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今年3月,浙大提出《浙江省与浙江大学省校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行动计划》的建议。日前,“浙大与湖州市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正式签约。浙大校领导表示,该校将以湖州为综合示范点,选择不同阶段、不同自然环境的地区进行合作,参与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进行新农村建设体制、规划、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探索,用科学技术为浙江新农村建设助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