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胡锦涛温家宝分晤默克尔
· 慈溪引导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 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研讨会昨开幕
· 今天的“赵树理”在哪里
· 多数选民支持黑山独立
· 他在乡村播种快乐
· “义乌发展经验”生动而有特色
· 吃电“老虎”变成产电大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他在乡村播种快乐
——记金华市婺城区文化馆创作员章竹林
本报记者 陈培华 区报道组 陈汝平
  (上接第一版)

  章竹林1943年出生于婺城区罗埠镇上章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在农村劳作,不可能有大块的时间用于创作,章竹林就边劳动、边创作,忙中偷闲挤时间。有一次他在抽水机边上干活,看见抽水机手把电闸往上一推,水就从管子里喷出来。他灵光一闪打起了腹稿。劳作的间隙,马上拿出笔和纸记了下来。回家吃饭时改一改,临睡觉前定下了稿子:“闸子一推浪花溅,千里碧波一手牵,铁龙昂首冲天笑,浇开心花浇绿田。”这首新民歌后来被收录到《浙江新民歌选集》。

  勤奋使他出类拔萃。他的学生戴东明说,一次自己和章老师一起去外地参加一个会议,同住一间客房。半夜醒来时,发现章老师还靠在床头,用笔在涂涂画画。每当灵感来时,章竹林就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笔纸,记下来。他的很多作品的初稿就是诞生在香烟壳上,甚至草纸上。

  “上面口袋插支笔杆子,下面口袋装个小本子,碰到什么新鲜事,顺手写下几行字”。马路上,汽车、火车上,菜场、商场、茶馆里,看到听到生动的素材、形象的语言,他都要记录下来,运用到作品中去。“老百姓的语言才是最鲜活的,坐在书斋里是不可能想出来的。”创作小品《多味手机》时,为了观察生活中人们打手机时的动作表情,一次他偷偷跟在一个男人后面很久,还差点挨打。平时到菜场买菜,他也会驻足听大妈大嫂谈天,或在大街上被吵架骂街所吸引,所以有时候一出去就几个小时。有时妻子会忍不住责怪他:“买菜买这么长时间,种菜都种出来了。”

  即使有时身心极度疲惫,他仍不肯放下手中的笔。最新作品音乐快板《学习郑九万,爱民树风范》就是在陪护生病的老父亲期间,白天半句、夜里一句凑成的。

  群众的掌声笑声,他视作最好的回报

  章竹林写戏出了名,找他创作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他总是二话不说应承下来,很多时候都是义务劳动,有时甚至还自掏腰包。有人说他太傻了,但他从不在意这些,认为找他创作就是对他的信任,他说,“我写的东西虽然很多都是简陋的‘茅草屋’,但只要老百姓喜欢,我就愿意一辈子造‘茅草屋’。”

  说起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心甘情愿为群众搞创作,章竹林总是感慨万千。

  1978年,章竹林被调到当时罗埠公社的电影队放映电影,与别的放映员不一样的是,他常常把计划生育、科学种田、新人新事等题材编成快板在放映前进行表演。当时罗埠公社党委书记曹助松深有感触地对他说:“章小鬼,你还真有两手嘛,你这么一唱一说,老百姓听得懂、听得开心、记得住,比我把他们召集起来开会、上课效果好很多呢!”章竹林初次感受到了基层文艺的力量。

  近年来,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很多人脑袋却没有跟着“富”起来。章竹林下乡时经常看到许多农村的大爷大妈甚至毛头小伙一坐上四方桌就一整天,心里就特别难受,晚上连觉都睡不好。他感到农村文化阵地需要先进文化去占领,唯有不断深入基层,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才能在农村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文明的道德风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大众的文化素质。

  有一次,章竹林随剧团到付村镇演出,滑稽戏《打针》演完后,很多老百姓围到后台,争着告诉演员自己上当受骗的故事。他们都说,如果早点看到这场戏,就可能不会那么容易上坏人的当了。章竹林被乡亲们的质朴感动了,他们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作品啊!

  几十年来,章竹林推掉了很多赚钱的机会,安心于创作老百姓喜爱的文艺作品。他至今住着一套仅有60平方米的旧房子,老婆退休在家,孩子没有稳定的工作,他微薄的工资是这个家庭最大的支撑。但这么多年来他不求名不求利,对他来说,“群众的掌声笑声就是最好的回报”。

  他用一支笔,逗乐了不识字的农村老大妈;他凭一双脚,跑遍了浙中大地的乡镇村庄;他是一棵草,在田野上播撒下快乐的种子……

  他就是被称为“草根作家”的原金华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婺城区文化馆研究馆员章竹林。他在农村基层文艺战线上默默耕耘几十年,创作发表了170多万字的作品,字字带有泥土的芳香。    

  他写的戏,老百姓最爱看

  在金华农村,一提起章竹林,许多人就会说:“噢,就是那个会写戏的小个子,看他的戏会让你笑痛肚子的。”

  章竹林,身高不足1.6米,常穿一件皱巴巴的衬衣,一副黑框眼镜松松地架在鼻梁上。从1973年开始业余文艺创作至今,他长年坚持深入农村,捕捉鲜活的群众语言,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他写的戏,当地老百姓都非常喜欢看,因为他写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事。为了创作老百姓爱看的戏,章竹林常常泡在田头地间、茶馆酒肆,寻找题材。他说:“茶馆是农村发布新闻的地方,群众语言特别丰富。”当年婺城区罗埠镇共有72家茶馆,章竹林几乎跑了个遍。一次,他偶然在茶馆里听农民聊起在科技特派员指导下增收增效的事情,回家一口气写成了脍炙人口的《借姐夫》:“太阳照进东山坞,山里走出丁巧姑,坐上汽车嘟嘟嘟,来到城里借姐夫。姐姐一听气呼呼,骂声妹妹二百五,天下只有借钱借物借衣裤,借吃借喝借床铺,借酒壶、借茶壶,借油借盐借酱醋,借七借八都好借,哪有妹妹借姐夫……”巧妙地设疑,曲折的情节,生活化的语言,让台下的观众听得入迷,科学种养的观念也随着笑声植入了农民的心田。

  章竹林写的戏不仅好看,还能给人以启迪,因而他创作的戏成了剧团文化下乡争演的“香饽饽”。比如引导人们要孝敬老人的滑稽独角戏《多味手机》,已成了浙江婺剧团下乡演出的保留节目。

  因为章竹林写的戏能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教益,群众也把章竹林当作了知心人,碰到什么事都喜欢跟他讲。一次,罗埠镇黄稍村的一位大妈看不惯村里的一名妇女打骂她的婆婆,就找到章竹林:“ 章小鬼(群众对他的昵称),你想想办法把她编到戏里去,看她的脸往哪放!”

  为农民创作,他呕心沥血

  “乡下一到夏天,蚊子特别多。竹林为了赶稿子,就把双脚浸在水桶里,继续挑灯夜战,”罗埠文化站老站长吴瑞涛说,“为农民创作,竹林真是呕心沥血啊!”(下转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