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这句城市形象广告语,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有个义乌。
既然是波澜壮阔的“小商品海洋”,那么,与之伴生的挑战性课题就是,义乌如何稳健地把舵驾驭,领航于通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航程?又如何构筑“防波海塘”,抵御无处不在的“商品交换”原则渗入党和政府的肌体?
当整个中国都向世界开放时,真正应该比拼、比较的是政府整合调控公共资源和各项经济资源的能力
义乌很早就规定,凡是向小商品城商户收费,只准工商部门一家收缴,其他任何部门一概不准插手。不然的话,众多的部门“罚”字当头,极有可能争相去吃这块“唐僧肉”。
但是,仅仅给数以万计的个体商户提供“护身符”还不够。
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和谋划从公共财政体制上进行釜底抽薪的改革,“一个口子管支出,一个盘子编预算”,奖金福利待遇按照统一考核的实绩核发,不再与罚多罚少、收多收少挂钩,从制度上割断部门“权”与“利”的脐带,革除部门“创收”的内在冲动。
从基层派出所所长晋升到分管财务的市公安局副局长,刘卫兵亲历了这场改革的变化。他坦率地承认,当初派出所暗里都有罚没款的指标,都有“小金库”。现在不行了,乱收乱罚要冒犯错误的风险。这么一来,制度上的“排除杂念”,使得大家一门心思干工作了。去年,市公安局在执法罚款的行政诉讼中没有一例败诉,而且在全市机关单位工作责任制考核中获得第一名。
其实,这一改革深层的决策背景是,在规范部门利益机制的过程中,集中公共财政办大事,让“散落”的公共财富聚“沙”成塔,不让“沙”从指缝中无端地流失。2000年至2004年,市财政投资教育28亿元;“非典”过后,编制全省第一个公共卫生发展规划,从2003年起的5年内投资7亿多元,建设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而此前5年的投资只有2.37亿元。
不久前,国务院研究室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总结了这一改革经验,称“义乌是全国最早、最彻底地实行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地方”。
市委书记楼国华认为: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的第一波较量的是政府体制创新能力的话,那么现在当整个中国都向世界开放时,真正应该比拼、比较的是政府整合调控公共资源和各项经济资源的能力。(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今年开年,稠城街道办事处主任罗荣飞顿感“无债一身轻”。想当初,他陪着笑脸找银行贷款,放下架子找老板担保,真不是个滋味。但迫于某种压力,只有上项目才看得见政绩,“有钱要上,没有钱借钱也要上。”全市13个镇(街道)中有11个负债,平均债额超过1个亿,而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吃不喝,也抵不了债台高筑。
两年前,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又一次抽紧“钱袋子”,全面规范政府性负债行为,剑锋指向那些不顾财力的“形象工程”。镇(街道)的公益性债务,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其余债务余额只减不增。新上的项目没有合法的资金来源,一律不准立项,而且推行“镇财市管”的制度改革,倒逼决策者量入为出。
市财政局局长吴森民是这场财政改革的“操盘手”,无可回避地站在风口浪尖上。他不无自信地说:“政府的‘钱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不进行前瞻性的改革,义乌在打造有为政府的过程中,就会留下许多未知的填空题。”
“绣球”有“抛”也有“抢”,有为政府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和监管“绣球”的游戏规则上
从廿三里街道拨浪鼓路走来,明月企业老总徐小明简直不敢相信,“绣球”竟会不知缘由地“抛”到自己头上。
徐小明的企业还不曾在义乌落脚生根,一个富有市场潜力的化纤项目只有蜷缩在“螺蛳壳”似的租房里小打小闹。他知道,义乌工业处于“土地饥渴症”之中,4000多个企业投资项目在排队。一直等到2005年年底才传出消息,全市将投放350亩工业用地指标。这一丁点“粥”,他能舀上一瓢吗?
人们不曾忘记,1992年义乌率先进行土地使用权拍卖,江滨路的地块创下每平方米5.92万元的“天价”,直至3年前,一块用于写字楼建设的地皮,每平方米的拍卖价高达22万元。如果照此办理,这350亩地,料定会在此起彼伏的叫拍声中,抬到一个无可复加的“惊天价”。
然而,市政府特事特办,决定以工业项目公开招选的办法,落实350亩土地的使用权。副市长王奎明在各种场合解释此举的意义,就是用土地政策的“魔杖”来扶强扶优,优化义乌的产业结构。
招选的“三重门”,门槛很高却很透明,与其说是对企业申报项目的考察,倒不如说是对政府诚信的考验。徐小明投资2亿元的化纤扩建项目,与其他118个项目在严格的筛选中一起入围。在剩下的时间里,他就无处打听消息,想“烧香”也找不到“菩萨”。
不久,20个入选企业项目在当地报纸上公示了,他的项目排在第7位。原先他申报50亩,现在核定16.2亩。他懂得怎么珍惜来之不易的“金土地”,惟有把企业做好做强。
“绣球”有“抛”的,更有凭市场手段来“抢”的。可不管怎样,在义乌领导层看来,有效配置和整合公共资源和经济资源是有为政府的根本职责,但主要精力要放在制定和监管“绣球抛抢”的游戏规则上。
市纪委常委傅强如今担任政府采购与招投标监管办主任,他认为,政府有为有不为,有为必“勇为”,关键的作为就是在制度改革和制度重建上。市委书记楼国华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世界上最好的电脑软件都有漏洞,还要不断打‘补丁’,何况那些还不完善的‘制度’?”
2003年6月起,义乌将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实行“管办”分离,由新组建的监管办公室全权负责,随后出台了一揽子“打补丁”的新制度。仅2005年,两项合计节约国家资金8.4亿元。
显著的变化是,外地建筑企业进入义乌市场,无须交纳每年上万元的“席位费”,与本地企业一样平等投标。若有“灰色行为”,就会被列入“黑名单”。至今,已有59家企业上“榜”,尝到了自作聪明的苦果。
不断反省,不断“否定”,一个科学发展思路的完善过程,就是自我批判的过程
32岁的副市长贾军,是国家商务部下派挂职的甘肃籍干部。2004年8月动身之前,他在北京听说过义乌的“不可思议”,脑子里一直留着两个问号:“怎么样?”和“为什么?”
从看客进入角色之后,贾军与义乌人打成一片,成功地主持筹办了十几个大型国际会展,在天长日久中渐渐悟出了义乌发展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动力,从而把心中的两个问号拉直了。
“我绝对佩服义乌的领导力!”贾军由衷地感叹。以往他听人说“无为而治造就义乌”,虽然缺乏区域之间的比较,但如今他却认为:“正是义乌党委、政府的有为,才造就了义乌市场的奇迹。”因为,在初始阶段各地机遇均等,几乎都办过市场,有的还比义乌办得早。但是,义乌的一届届领导班子接力赛跑,锲而不舍,善用“看得见的手”转动经济魔方,把事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发展环境的调控主动权把握在手,不断续写“富民强市”的光荣与梦想。
居安思危,是义乌市领导始终保持的一种心态。市长吴蔚荣告诉记者:“义乌名声在外,全国许多地方在跟着‘克隆’市场,憋着劲想要后来居上。义乌别无选择,不下决心提高不行,不花功夫规范也不行。”
多少年来,总有人在惊叹之余犯疑:“义乌的市场到底能走多远?”尽管今天的辉煌,回答了一切,但义乌的决策层也在这样扪心自问。常务副市长宋英豪坦诚地对记者说:“我们没有停留在先发优势和过去成功上。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否定’,过三五年就坐下来冷静反思。一个科学发展思路的完善过程,就是自我批判的过程。”
采访中,义乌干部多次说到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的一席“醒世箴言”。去年夏天,龙永图考察义乌后,语重心长地告诫说:“义乌的发展是‘违背’经济学的一般规律的,没有地缘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最大的优势是人的因素。但是,人的因素可以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变化,也可以促使向坏的方面转化。”
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奋斗,义乌人民造就了蔚为壮观的“小商品海洋”。他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勇为”的领航者必定能够引领义乌奔向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