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新闻周刊·民间
3  
PDF 版
· 象棋“神童”父亲的困惑
· 运钞车该不该救人?
· 大学教室是否应该屏蔽手机信号?
· 局长步行上班 惹来争议纷纷
· 对讲机聊“情话” 效果真当这么好?
· 盲人老太身边“爱心大合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儿子被中国象棋界誉为“神童”,父亲却为如何选择儿子的将来苦恼:究竟是让孩子专心下棋,还是像其他孩子一样安心读书?做专业棋手好还是读书回报高?这种苦恼不仅来自对孩子将来人生设计的矛盾,更来自当下社会价值观的矛盾——
象棋“神童”父亲的困惑
■本报记者 季叶海 金敖生 文/摄
  儿子被誉为象棋“神童”

  专家盛赞“发展前途很大”

  黄文苗是绍兴成章中学的语文教师,业余喜欢下象棋。一次,黄文苗与同学下棋,5岁的儿子黄竹风在旁观望,突然冒出一句:“你的‘马’跳错了!”那时,黄文苗并没有教过儿子下棋,但这一句话却让做父亲的发现了儿子对象棋的敏感和悟性,于是决定试着教教他。

  果真,在父亲手把手的教导下,黄竹风棋艺大进。幼儿园时破格参加了绍兴县小学生象棋比赛,得了第6名,黄文苗有了一种特殊的成就感。1999年,黄竹风在绍兴市少儿象棋比赛中获得第2名,做父亲的兴致就更大了。随后,黄竹风一次次在市、省、全国的象棋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尤其是4次参加全国少年中国象棋锦标赛,2000年获10岁组第8名;2003年获12岁组第5名;2004年获12岁组第1名;2005年跳级参加16岁组比赛,获第8名。同在2005年,黄竹风参加了全国象棋个人赛,这是我国规格最高的个人象棋比赛,哪怕国家级大师也要来一决年度的最新排名,有参赛资格的仅100人,黄竹风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他获得了乙组第14名,并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

  黄竹风的棋艺逐年提高,黄竹风的名气也悄悄传开。象棋界权威杂志《棋艺》称他为新“四小虎”之一;全国农民象棋冠军俞云涛收他为徒;全国象棋特级大师柳大华夸奖他“发展前途很大”……黄竹风因此有了“天才”、“神童”的美誉。

  读书和下棋

  何为熊掌何为鱼

  “去年期末考试年段第8名,这学期期中考试落到了年段40多名,才初一就这样,以后怎么办?”黄文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儿子象棋成绩的那份激动转眼化作了满脸的困惑。

  黄文苗身为教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了如指掌。他说,现在对黄竹风来讲,是读书的黄金时间,也是下棋的黄金时间,这个矛盾很现实,和读书的同学比,读书的时间少了,和下棋的人比,下棋的时间少了。

  黄竹风也明显感到时间安排总是非常紧张,一天24小时总是不够用。如今在绍兴,黄竹风已是棋无敌手。他必须每天在网络上下一个小时的棋,以保证得到训练。黄竹风就读的成章中学为给他一个个性化发展的空间,特地拿出一个房间,开设为“黄竹风象棋室”,购置了电脑,接上了互联网,黄竹风可以与全国各地的象棋高手相约网络,课余时间就能远程对弈,切磋棋艺。杭州宋城棋院院长冯光明、全国农民象棋冠军俞云涛等大师还定期在网上给予指导。除了远程对弈,黄竹风每天还要打谱一个多小时,这是思考、研究、提高的需要。换作周末,得花上一个整天的时间钻研棋艺。日常的训练看上去只是挤掉了其他的兴趣和娱乐,好像对学习影响不大。但外出参加比赛,不但会中断课程,还要挤走很多时间。就以去年来说,离开绍兴到外地参加比赛就达15次,其中不乏远去兰州、沈阳、张家界、宜春等地,虽然有不少是利用寒暑假的,但累计的天数近100天。每次比赛回来,往往要有一阵子沉浸在比赛的回忆和兴奋之中,不能马上回到课堂的宁静中来。

  谁都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现在的黄竹风确实处在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今年下半年就要读初二了,学业负担将加重。如果要搞职业象棋,每天至少要在棋上花三四个小时,学习的时间就无法保证。“这么好的天赋,又花了这么多年的心血学棋,如果连黄竹风都放弃的话,那谁还要学呢?”黄文苗说。“其实,下棋与读书,哪个是鱼,哪个是熊掌我已无法区分了。”

  父亲的困惑

  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困惑

  黄文苗的困惑,体现的不仅仅是黄竹风时间安排上的困惑,而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从中可以折射出就业压力提前释放的社会深层问题。

  中国棋院从今年开始取消16岁组全国冠军晋升大师的规定。这对原指望16岁前晋升大师并获得高考加分的黄竹风来说,实在是一个重大打击。

  那么,职业棋手之路又如何?象棋选手要进省级体工大队,要有大师或者特级大师称号,而且职业象棋选手的收入也不高,目前在打象棋甲级联赛的职业棋手,一般年固定收入也不过二三万元。

  中国象棋本来就不很景气,现在出路越来越窄,回报率也很低,这让很多家长决定把重点转向学习。去年获得全国少年中国象棋锦标赛16岁组男女冠军的王天一和王文琳两人,幸运地晋升为大师,但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先考上大学再说,暂时不考虑当职业棋手。”

  其实,在黄竹风心里还是有一种割舍不去的象棋情结。在他父亲面前,记者问他,如果在读书和下棋中只能选一样,如何选择?他说,读书重要一点。但当记者单独再问他同样的话题时,他选择了象棋。他现在的目标就是想取得国家级大师称号。他说,下棋的感觉很好,赢的感觉特别好。

  前段时间被热炒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当搓背工的事件,以及“马家军”名将刘丽、王晓霞等运动员的命运,不禁让人一声叹息。为了体育训练、比赛,几乎放弃了文化学习,一旦退役,如果不再学习,或者没有好的安排,缺乏工作技能的老运动员又能走向何方?如今,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哪怕是大学生、研究生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且这个矛盾将在较长时间里存在下去。

  作为父亲,为儿子的前途考虑,这无可厚非。对于未来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这也在情理之中。对于像黄竹风这样的特殊人才,除了他父亲,还有谁该来关心、思考他的未来?对于特殊人才的培养到底是依靠家庭,还是依靠社会?

  黄文苗的困惑不是他一个人的困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