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新闻周刊·民间
3  
PDF 版
· 遇到你一次 感恩一辈子
· 女教师上课禁穿超短裙?
· 俞奶奶的“金色”池塘
· “光荣村”里的节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俞奶奶的“金色”池塘
■报道组 赵建兴 通讯员 徐芳颖
  在绍兴县平水镇平水村茶亭弄里,有一个清水幽幽、环境整洁的小池塘:池塘边人们洗菜、洗衣,拉着家长里短,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池塘边上生长着矮木、竹林,一片欲滴的青翠。经过这里的人都会说:“屋堆的夹缝里还有这样的好地方。”这个“金色”的美丽的池塘,就是从当地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开始营造的。

  池塘的水活了

  这位老人名叫俞倩云,今年已经75岁了。俞倩云是平水镇当地人,年轻时在平水区小学当过教师,后来被调往江西工作,退休后才回平水定居,当地人都称她俞奶奶。

  这口池塘名叫荷花塘,就在俞奶奶的家门前。早在建国前,茶亭弄里和山春村的村民都在这个池塘里洗菜、洗衣。后来由于人为的原因,池塘遭到了破坏,从此再也没有人使用过这个池塘。直到1985年,俞倩云退休回平水,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掏腰包着手把荷花塘掏了一遍,还砌上坎。

  “可是池塘的水是死的怎么办?”一连串的想法让俞倩云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她认为光想不是解决事情的办法,她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找水源,查看平水的水利环境。她发现附近的渠道里有泉水。“能不能把渠道中的水引过来呢?”俞倩云想方设法找到渠道办公室的负责人,跟他讲明情况,可是,这位负责人拒绝了俞倩云提的要求。当时俞倩云很失落,可她并没有气馁,又去找镇里的人大主任,人大主任听完她的想法后,让她回去写一份报告。她心想,写报告就有希望,于是连夜把报告写完,为此一整夜没合眼。不多久,报告批下来了,“引水”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但工程动工需要资金,她没有向村民集资,又一次自掏腰包2600多元。为确保工程质量,她买来最好的管道,请来最好的施工人员,自己现场监督,整个工程用了十七天,她跟了十七天,吃饭都没顾上。池塘中的水终于活了。

  池塘会“说话”

  闻讯后,平水村四面八方的人都赶到这个池塘中洗东西,每天不下六七十人,有的甚至是坐着公交车来的。村民们洗菜、洗衣、洗马桶……全在一起,俞奶奶看在眼里觉得很不是滋味,于是她又主动出资2000多元把池塘分成了三块,分成洗菜区、洗衣区和洗脏物区,还建了一些洗衣台。起先一些村民不习惯,仍然不分区域地乱洗,乱扔垃圾。俞奶奶与一些村民讲道理,效果却不大。于是,她自制了一块小黑板,把这些不文明行为写在黑板上,当众批评。来池塘边洗涮的人多了,难免有人拉下东西,不久,这块小黑板又起到了失物招领的告示作用。小小的池塘边多了一份信任、一份和睦。

  俞奶奶还设立了举报箱,村民如有看到不文明行为的就去她那里举报,她写好批评信挂在村口,有好人好事就写封表扬信也挂在村口。这样一来形成村民之间相互监督文明行为的氛围。

  池塘发出“金色”的光

  20年来,俞奶奶每天早晨五点起床,清扫池塘周围环境,这已经成为她的“必修课”。她看见村民出入池塘的老路比较狭窄,去年又出资4300多元,为村民开辟了一条新路,还在周围种上了竹子和花草。一些外来人员一般都是晚上来池塘洗衣服,俞倩云就把灯从家里接出去,为他们照明。

  采访中,一位正在地里割草的村民袁国珍,特意跑来告诉记者:“俞老师真当好,自己只有400块钱一个月,省吃俭用为我们村民这样做好事,我们真的很感激。”常常在池塘边洗衣服的张珠珍又告诉记者一件事,“俞老师的邻居、一位79岁的老太太摔了一跤躺床上了,俞老师还去为老太太洗尿布,你去看看,她家后院全部晒满了尿布,还每天为老太太端茶送饭。没见过这么好的人。”

  除了村头的黑板,俞奶奶家里还有另一块小黑板,上面记着她计划为这个“文明角”做的事。她说:“年纪大了,怕忘了。”俞奶奶说:“我没有其他的本事,我做的这些事离不开我儿子和媳妇的支持,我希望尽我的一点能力看到周围的人和家庭都能和睦相处。”

  在俞奶奶的带动下,如今村里说脏话的没有了,乱扔垃圾的不见了,养成了良好的文明习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