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我省举办村党组织 书记培训班
· 洋学生 学书画
· 农资知识培训 勿忘“散户”
· 百万移民 感动中国
· 新昌投资千万加固病险水库
· 要闻简报
· 温州个别书店仍在 销售“黄金书”
· “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成功联结起数以万计的农户——
· 根据群众需要推进依法治市
· 习近平吕祖善等批示要求
· 我省将重奖有突出贡献人才
·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的有力举措
· 我省发布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成功联结起数以万计的农户——
一家农业企业改变八万农户
  变化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来临。

  嵊州市里南乡西景山村的300多户村民,正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巨变惊喜不已。短短三四年间,这个原本经济落后的偏僻山村,变成了嵊州市和绍兴市的双重小康示范村;几年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3000多元,到2005年却奇迹般地越过了万元大关,成为嵊州最富的村子之一。

  4月13日一早,我们从嵊州市城关镇出发,驱车1个小时,走了35公里的盘山公路,来到西景山村。西景山村人均近2亩茶地,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正是春茶上市旺季,山坡上随处可见采茶女的身影。

  在村口的一处农家院内,我们见到了正在炒制龙井茶的周孟军。今年39岁的周孟军是村里出了名的炒茶能手,十几天前,他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省第三届龙井茶手工炒制大赛,获得了第一名。“这几年算是炒出点名堂来了。”周孟军憨笑着告诉我们,三年前经人指点,现在村民们炒茶的技艺越来越高。

  西景山之变源于2003年。当时,位于嵊州城关镇的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与西景山村合作,将村里的1500亩茶园建设成为有机茶基地,“华发”每年出资数万元请专业机构对基地进行认证。为组织农民进行有机茶基地建设,在华发公司的帮助下,西景山村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华发公司与合作社签订协议,每年以保护价收购茶叶。

  “华发”的到来,改变了小山村沿袭多年的茶叶生产方式。刚开始,靠传统方法种茶制茶的村民们有点不适应。“农药化肥都不能用了。”村民张志贤回想起刚建有机茶基地时的种种不习惯,记忆犹新,“怎么施肥、怎么除虫、怎么采摘、怎么炒制,都有严格的规定。”为确保有机茶园的品质,合作社负责人还把农户家里原有的农药和化肥都收回去,免费置换成生物制剂和有机肥料。(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多年以来,西景山村的村民种茶主要是卖青叶,怎么也卖不出好价钱;建立有机茶基地后,“华发”专门请来每年在嵊州市炒茶比赛中获胜的“茶王”,指导村民炒制龙井茶,进行企业化生产,制作成品茶叶。如今西景山村像周孟军一样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炒茶高手已经有10多个了。

  高山的地理位置,品种改良和按现代方式管理的有机茶园,加上制作里手的精心炒制,这几年,西景山村的有机龙井茶名气越来越响,价格也不断见涨。“一般西景山村的茶叶比外面市场上的茶叶要贵出20%以上,最贵的要贵出一倍以上。”叶仁方是村里的贩茶户,对茶叶市场的行情颇为了解,“我们村的茶叶现在可吃香呢。”

  同样以茶为生,茶叶的产业化生产让西景山村村民收入渐增。2004年以来,有了一定积蓄的村民开始购置织机,为乡里的一个纺织企业做来料加工业务。我们到张志贤家采访时,张家的两间三层新房内,一边是炒茶的清香,一边是纺机的轰鸣。张志贤告诉我们,自己家里有5亩茶园,每年做有机龙井,净收入在15000元以上,依靠茶叶的收入,前年、去年家里各添了2台织机,每台一年能净挣1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张纪方说:“‘华发’的到来不光是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连村民的生活方式都变了。举个例子,因为怕生活垃圾污染有机茶园,村民乱倒垃圾的现象自动消失了。”

  “华发茶业”董事长尹晓民告诉我们,依靠“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华发”如今已在嵊州、安吉,以及江西、福建、湖北、安徽等地建立茶叶基地16万亩,到2005年底,联结的农户已经超过8万户。农业的企业化、产业化彻底改变了这些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华发”也由此成为国内目前联结基地、农户最多的绿茶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在“华发”的示范下,嵊州其他3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纷纷在省内外建立基地,由此联结和带动了更多的农户,走出了一条农业龙头企业依靠产业化带动农户增收、改变农村面貌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