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农民带着“工资”学技术
· 在赣浙商育成“地瓜经济”
· 舟山:开出空中“的士”
· 喜看“第二故乡”
· “会展经济热”普遍“不经济”
· 绍兴:营养配餐员上岗
· 千万游客“五一”游浙江
· “不打烊”促销可能绝迹北京
· 永康:追缴劣质麻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不管藤爬到哪里,瓜还是结在自家地里
在赣浙商育成“地瓜经济”
本报记者 嵇哲
  日前,本报记者与《浙商》杂志和《钱江晚报》举办的“浙商创富中国行”来到了赣南上饶、鹰潭两市5县,切身感受了浙商“地瓜经济”的魅力所在:就好比地瓜的藤长到了人家的地里,还向空中伸展吸收阳光雨露。但更重要的是,地瓜最终还是结在自家的地里。

  浙商处处受优待

  “浙商创富中国行”一到江西,就受到当地高规格的接待。

  浙江人在江西受礼遇并非偶然。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近年来江西加大开放力度,与长三角的向心力越来越明显。去年更是以省委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向浙江学习。

  上饶接壤浙江,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掉头向东,接轨浙江,融入长三角。”该市新近制订的城区建设规划,也将自己定位为“浙江企业产业转移前沿”。

  同样,鹰潭市也对“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这块牌匾特别看重。鹰潭市招商局局长周少华一见到考察团,就迫不及待地介绍优惠政策:重点客商可以凭“客商证”参加政府会议;可在全市范围内为子女挑选学校,免借读费;去医院看病免挂号费;在主要景点免费停车等。“就是政府官员都享受不到这些政策。”

  “你来发财,我们发展。”在江西短短几天,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当地正使出浑身解数,频频向浙商抛来绣球,而浙商凭借这些年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抱团形成产业链

  江西人的热情得到了回应。

  在江西期间,当地人总是这样介绍车窗外掠过的一家家企业:“这是温州人办的,这是浙江老板投资的……”

  据鹰潭市浙江企业家协会会长冯大德介绍,到2005年11月底,浙商在鹰潭投资上规模的企业300余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70%左右,涉及铜材加工、眼镜加工、农林业加工、房地产开发等20多个行业。

  资源是吸引浙商西进的最大动力。乐清人朱胜平在上饶买了13亩地做低压电器。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里土地2万多元一亩,在温州40万一亩还买不到,光土地和厂房建设就省了400多万元。产品同样从宁波出口,路上花的时间也差不多。况且,上饶供电充足,这对企业来说太重要了。

  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也让劳动密集型企业趋之若鹜。梦娜袜业、无极制衣都在江西开设了分公司。

  抱团是浙商西进的突出特点。记者发现,依托国内最大的铜业企业——江西铜业集团,浙江人在其上下游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在上游,永康人吕配菲投资的江西铜材集团专门从事废铜回收冶炼,产品全部卖给江西铜业集团;在下游,华泰、亚菲达等浙江企业开展铜产品加工,江西铜业集团的产品又就地成为浙商的原材料。在江西,浙江人投资开办的铜业企业有70多家,基本把持了当地的铜产品加工业。

  在余江县中童镇,已有40多家温州眼镜企业落户眼镜工业园。“科路光学”负责人魏峰介绍说,“在余江,从镜片、螺丝到托叶,所有眼镜零件都能在当地生产组装,配套十分完善。其次,眼镜销售是当地传统产业,有近两万人在外卖眼镜,有现成的销售网络可以合作。而且,生产成本也低得多。”

  向西挺进,源自浙商资本无法遏制的扩张欲望,也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必然选择。

  不管走到哪里,根还在浙江

  已在江西投资的浙商,有很强的“老乡观念”。当地浙商都喜欢将我们称为“娘家人”。而当地的浙江商会,已经成为浙商名副其实的“娘家”。

  “在江西的工厂只是一个生产车间,很多企业仍把研发和销售基地保留在浙江。”梦娜袜业江西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这边物流基础还不完善,目前江西公司的产品还都是先运回义乌,由总部通过销售网络发往全国。”

  “科路光学”也将研发中心留在了温州。因为温州的信息渠道灵通,人脉资源比较成熟。江西生产、温州研发,这样就能把两地的优势都充分利用起来。

  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浙江本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浙商来说,在江西发展不仅得到的是资源、人力和利润,更重要的是走上了一条技术和经验积累的捷径。

  “我们的枝叶都朝外发展,寻找更大的空间,但是根永远在浙江。”贵溪华泰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银松说出了在赣浙商共同的心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