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高校自主招生震荡全国
· 凸显大学自身择才要求 改革目标直指应试教育
· 自主招生的他山之石
· 从5%到10%的改革信号 推广需要社会环境支撑
· 对“面试强化班”说不 警惕另一种应试倾向
· 高校招生首次抛开高考成绩 上海试行掀起多重波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校招生首次抛开高考成绩 上海试行掀起多重波澜
  这个春天,作为“高考改革”的试行者,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

  经教育部、上海市批准,2006年复旦、交大在上海试行“自主选拔预录取”。598名考生经过复旦、交大教授层层面试,在2375名进入面试的高三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预录取通知书。

  在经过双向选择、考生确认环节之后,复旦、交大各自确定了291名,共582名预录取考生。考生在完整参加规定科目的高考后,将正式办理录取手续。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表示,高考成绩是否达到一本线或复旦投档线,将不再对选拔生录取产生影响。

  因招生改革中“高考不决定录取结果”这一信号,让一些教育界人士高呼:此举乃继高校实施保送生、优秀生自主选拔、5%自主招生选拔等政策后,“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由此出现了一种另类的过法。

  “名校自主招生,能确保公平公正吗?”当复旦、交大自主招生信息公布后,质疑,几乎成了社会的“第一反应”。而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教育频道联合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中,59.2%的人对此举并不赞同,他们认为“没有分数做标准的选拔,会掺杂更多的人为因素”。

  为此,3月19日,复旦大学举行首次自主选拔录取的申请资格测试,考试内容涵盖高中阶段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10个科目的知识,5828名考生参加测试。

  此举是否增加了“学生的考试负担”?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回应说:“由于招生人数有限,面对成千上万的考生,必须有个合理的标准,进行初步选拔。”

  为保证公平性,复旦大学组织了170名专家组成的面试团,其中包括20名后备专家。据该校负责人介绍,之所以安排后备专家,一方面是因为如果考生认为考官对自己有偏见或对面试题目有疑问,可以要求更换面试考官;另一方面是因为如果考官发现考生和自己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要求回避。

  上海交大也由160名教授、专家随机组成若干面试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学科的5名专家组成。面试专家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能力和素质独立给出综合评价结果,最后汇总各位专家的评价结果,择优确定预录取推荐名单。 

  高校自主招生试点的选择,也引发了众多争议。对此,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罗哲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在交大和复旦,一是因为上海信息比较通畅,我们两所学校都地处上海,对上海的高中比较了解,跟他们的联系相对来说也比较多。同时,我们在上海的招生量比较大,因此不会影响正常的高考招生。”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