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阅读
3  4  
PDF 版
· 雷锋牺牲的真实场景
· 雷锋精神不会过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4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雷锋精神不会过时
——访《雷锋》作者师永刚
■本报记者 刘一丁
  每年3月,我们谈的最多的一个人总是雷锋。今年3月,因为一本图文书籍《雷锋》的出版,人们谈论雷锋有了许多新的话题。

  一本崭新的《雷锋》

  在新华书店的新书架上看到崭新的《雷锋》,我被封面上的这两句话吸引了:“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国家也在寻找自己的雷锋。”

  上个世纪60年代,雷锋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偶像。他是中国少数能够以头像传世的人物之一;国家和地方对他的公共纪念活动年年举行;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小学的课本里,许多学者研究他的精神,至少有上千本的书在记录着他;这个士兵以他的形象影响着这个国家……

  《雷锋》一书的主要作者师永刚,5年多前在杭州的一家青年报社工作过几个月。最近,我电话采访了他。

  师永刚出生在1969年,而人们习惯把师永刚定为“70年代人”,因为他是在这个时代接受教育并且成长起来的。当师永刚听说雷锋的时候,他已经是山西省一所小学的学生了。他和当时的青少年一起经历了接近雷锋的过程:阅读《雷锋叔叔在哪里》、《雷锋日记》;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每年在3月5日学雷锋,上街打扫卫生、为老大娘家擦玻璃……也许,军人的形象来源很多,但在师永刚的记忆中,雷锋的影响特别深刻。那时候,师永刚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与写作结下缘分,更不会想到还做出一本让人们热议的《雷锋》。

  近几年来,师永刚出版了很多传记文学作品,比如《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解密凤凰》、《读者时代》、《绝爱封箱:张国荣》以及长篇小说《西北望》,诗集《仰望灵魂》等。他曾经参与中央电视台澳门回归的直播报道,电视剧《西北望》的撰稿。

  看得出,师永刚喜欢从历史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他的许多作品都是这样的产物。关于雷锋的书有近千本之多,多年以来,师永刚阅读了其中不少图书。师永刚说:“雷锋故事填补了我很多精神方面的空白。他的名字一直在我脑海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续。”师永刚从内心热爱雷锋,学着雷锋做好事。他经常向困难群体捐款,但是,师永刚认为自己的这点小事根本没有必要说出来,他关心的是“能不能通过雷锋,救助更多心灵里面没有雷锋这面镜子的人。”

  师永刚开始考虑一个问题:上世纪 80年代后出生的人们怎么理解雷锋?师永刚发现,现在的青少年接近雷锋的方法和自己不一样,他们是从《东北人都是活雷锋》那样的歌那里介入的,还有很多的时尚的东西,好像切·格瓦拉一样的符号。当代艺术也拿雷锋作油画,是一件很时尚的事情。师永刚说:“我们认为雷锋是做好人好事、为人民服务、钉子精神,但是这一代人不一定这么想。”师永刚潜意识里萌生出的问题是:是否还有一个自己所不知道的生动的、活泼的雷锋?能否丰富雷锋的形象?于是,他下决心要做一本有意思的、能够为现代读者接受的雷锋的书。

  一个多姿多彩的雷锋

  2005年4月,师永刚偶然读到张峻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记录了为雷锋拍照的许多趣事。师永刚的潜意识被突然照亮,他立即与家住鞍山的张峻联系,并赶赴采访。

  事实上,师永刚曾经在雷锋团老战士季增那里,看到过100多张季增拍摄的雷锋照片,包括雷锋端枪站岗、擦车、扶老大娘过马路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画面。但是这次来到张峻的家,师永刚惊讶了:“雷锋去世后,张峻全力搜集雷锋的照片、有关雷锋的木刻、油画作品、报纸。他的家就像一个小型的雷锋纪念馆。”而当张峻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几百张雷锋照片摊在他面前时,他被这些难得一见的历史震撼了———师永刚看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

  在鞍山,师永刚和张峻聊了3天,一个新颖的构思在师永刚脑海中浮现,他要编著一本雷锋形象的传记。

  “雷锋曾经是位时尚青年,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先锋;他也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有过朦胧的爱情和青春……”

  我手里的这本《雷锋》,封面白底红字,看上去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背景字。翻开比较怀旧的封面,历史和现实潮流融合在一起,师永刚笔下的雷锋,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人物。比如,雷锋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会追逐时尚讲究穿着,也会考虑要不要谈恋爱;雷锋还是一个文学青年,写过小说、写过诗。师永刚说:“雷锋参加少先队,当过通讯员,炼钢工人,最后当了兵。他开过拖拉机、开过汽车,上世纪60年代最时尚的生活、时尚的职业他几乎全做了一遍,这是一个出乎现在人们意料的事情。”

  出乎意料的事情来自于深入细致的调查和采访。在采写过程中,师永刚等人采访了雷锋不同时期的同事、战友乃至恋人,记录了雷锋如何成长为全国瞩目的人物,记录了雷锋的生活、爱情、学习、工作、做好人好事、去世的细节……从许多人的讲述中,师永刚他们除了感受到曾感染过的雷锋精神,还感受到一个形象饱满的雷锋。

  书中有这样一张照片——雷锋一脸灿烂地在天安门前停着的一辆摩托车上留影,他身体前倾,仿佛正在长安街飞驰。高速飞驰,这是绝大多数男青年都会有过的梦想。许多读过雷锋日记,但是,在师永刚的书里,我居然看到雷锋在当兵之前写的爱情小说、诗歌等作品。原来,雷锋曾经还是新中国的文学青年。

  师永刚表示,出版《雷锋》,是为了怀念雷锋的生活。一段时期,网络上有很多关于雷锋的私生活版本。师永刚他们本不想涉及雷锋的私生活,但在混乱的网络误导面前,他们觉得必须还原这件事情真实的经过。师永刚告诉我:“雷锋有过两次到三次情窦初开的情感经历,十六七岁不懂爱情,他和所谓的王佩玲,他们有一次还被发现了,指导员说他们太小了。现在有的证据就是王佩玲写的信,我们把原件拿来了。还有在鞍山和一个叫忆秀珍的女同志非常好,每次雷锋都是在快捅破窗户纸的时候找到了新的工作,离开了当地,原来的感情就无疾而终。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孩喜欢他。”就这样,“雷锋爱情的传说”出现在《雷锋》这本书里。

  看过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人,都知道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师永刚采访过乔安山,他认为,这部电影写得非常的真实,也没有什么虚构的。“但是乔安山也是值得我们非常尊重的人,他在如此强大的道德压力下,现在活得很纯粹、很干净。乔安山是用自己的一生在赎罪。”师永刚这么说。不过,雷锋的死实际上和乔安山无关,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都错误地认为雷锋是被乔安山倒车时撞倒的电线杆打死的,事实并非如此。师永刚在他的书里作了详细的说明。

  在《雷锋》这本书中,图片占据了相当的篇幅。雷锋生前7位摄影师的作品首次完整公开雷锋的300余张照片,其中近200张鲜为人知。有意思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后,雷锋的19张经过摆设后补拍的经典照片背后故事。比如雷锋扶着老大娘过街、擦汽车、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等等。张峻是这件事情的负责人,他是根据雷锋日记,那里面写到哪天做了什么事,然后挑选出19件。为此,张峻还写了场景,然后写了方案,委托团里的报道员季增完成了拍摄任务。当我从书中读到这19张照片和说明文字时,我与师永刚的感受是一样的:这些照片还原了雷锋很多本真的东西,对以前补拍的一些手法可以原谅甚至忽略不计。

  最后,我想说的是,《雷锋》这本书很时尚、很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其中用独特的文字来叙述雷锋所有的故事,还附有雷锋的日记、散文诗、小说。这与我们早先阅读过的相关图书大不相同。我从这本书里读到了作者的主旨:告诉大家雷锋是一位怎样的好人,雷锋的道德究竟是什么,雷锋对我们每个人意味着什么。

  在出版《雷锋》之后,师永刚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雷锋在今天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就是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过时的。我觉得,师永刚用他的这本新书告诉我们,雷锋是一个和我们接近的人,是可以模仿的人。而且,我们今天学习雷锋,依然十分重要。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