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 城市化要双轮驱动
· 不能把全球化 当作政策目标
· 劳动实践是美与艺术 产生的深刻基础
· 人往往是跳出了自身的局限后,才会体出事情的精彩之处
· 把握新趋势 建设新农村
· 【醒世良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访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
《人民日报》记者 吴 珺 何民捷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提出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根据是什么?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应当注意把握哪些重要原则?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西方人本主义和我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何本质区别?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

  记者:“十一五”规划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您曾讲过,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思想前提和思想基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开关”。请您展开谈一谈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杨春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来的。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了深刻阐述。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这里讲的以人为本主要是指发展目的问题。这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不是单纯为了GDP而发展,而是为了富裕人民、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发展。发展必须把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因此,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并且会误入歧途。长期以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抓住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理念。只有抓住这一发展理念,才能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正确处理发展中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各种重大关系,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中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先富后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城乡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等。一句话,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前者是合目的性,后者是合规律性,只有坚持正确的合目的性,才能做到科学的合规律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解决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思想前提和思想基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开关”。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自始至终紧紧抓住这个“总开关”。

  记者:提出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杨春贵: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马克思主义关于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从社会理想来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党人在每一历史阶段所确立的具体纲领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最高理想所采取的实际步骤。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也就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从党的宗旨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曾说:“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过去搞革命,是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现在搞建设、求发展,是为了人民的富裕幸福。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做一切事情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从执政理念来说,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然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民”是指“广大人民”,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总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执政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是这些重要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记者:任何新观念的提出都不可能是单纯理论演绎的结果,而必然有着深刻的实践根据。那么,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产生的实践根据是什么呢?

  杨春贵:从国内实践来说,一方面我们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很多,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这是我们强调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理念的最主要的实践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如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大的数量,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由于违反法规政策而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本着以人为本、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切实加以解决。但是,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却存在种种忽视以人为本的现象。例如,有的为了追求个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忽视发展的实效;有的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有的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的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不顾生产安全,造成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鲜明地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显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二战以后,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与此相伴,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论应运而生。这种发展观对战后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全面进步,一些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即经济有了较快增长,但普通民众并没有从中得到应有的实惠,反而带来分配不公、失业率上升、腐败严重等社会问题,有的甚至引发政治动荡。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论。7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相继出现,特别是当时发生的石油危机,对传统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于是,“既满足当代,又不伤害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步被国际社会所认同。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供了有益借鉴。

  记者:在落实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哪些重要原则?

  杨春贵: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实到发展实践中,有以下几条重要原则是需要注意把握的。

  第一,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这是工人阶级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能否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稳定的全局。当我国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刚刚起步时,邓小平同志就鲜明指出:“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首先坚持这一最紧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原则。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必须反映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

  第二,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存在差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具体利益上的矛盾,必须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不能只顾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不顾另一部分人的利益。毛泽东同志说:“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收入分配上,要承认差别,又不能差别过大。所谓承认差别,就是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所谓差别不能过大,就是注重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当强调群众长远利益的时候,不能忘记群众的眼前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必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群众的就业问题、低保问题、看病问题、子女上学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满怀热情、高度负责,切实加以解决。同样,当强调群众眼前利益的时候,也不能忘记群众的长远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总之,只有把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统一起来,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任何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做法,都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因而都是违背以人为本的要求的。

  记者:应当怎样理解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西方人本主义、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关系?

  杨春贵: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同西方人本主义、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是有着根本区别的。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因为从字面上看,这些说法都强调“人”或者都重视“民”,好像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有的同志正是由此怀疑以人为本提法的正确性,或者有意无意混淆以人为本同西方人本主义、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之间的原则界限。这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误解,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必须明确,我们在这里讲的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哲学命题,而是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经济、推进社会进步的目的问题。因此,不能认为强调以人为本,就违背了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同时又要看到,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从而首先是生产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因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最终目的和评价标准。西方人本主义尽管也强调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作用、主张维护人的尊严,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特别是在反对封建神学(以神为本)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就其哲学世界观特别是历史观而言,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西方人本主义者强调的人是抽象的人,主要是个体的个人,他们不了解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也就不了解作为物质生产主体的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因此,他们的理论也就不可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思想在许多思想家那里都有论述,其中确实含有某些人民性、民主性的思想精华,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作为思想资料,我们在今天也应当批判地加以继承。但是,就其思想本质而言,它们不过是剥削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江山,而不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代,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我们不同,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因此,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问题上,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观点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界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加以混淆。

  (原载《人民日报》2006年4月1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