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新闻周刊·心理
3  4  
PDF 版
· 我白害怕了一场
· 我的忙忙碌碌 到底有没意义
· 婴儿也乐于助人
· 男人为何怕“唠叨”
· 关怀误区
· 献身误区
· 浪漫误区
· 形象误区
· 快乐误区
· 29岁最容易当名人
· 香港精神康复机构考察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的忙忙碌碌 到底有没意义
——浅谈“效果认知” ■郑军
  许多人喜欢体育运动。除了它可以保持身体健康,丰富业余生活,结交朋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体育活动中,当事人可以及时获得反馈。球有没有进门或者入篮?奔跑或者游泳的速度是多少?跳高时有没有碰竿?这些效果都一目了然。

  越能及时、直截了当获得动作反馈的活动人们越喜欢参加,这是一个“效果认知”的心理规律。

  这个概念可以推而广之,用来观察社会生活。人终其一生都要寻找生活目标:终生大目标,阶段性小目标,或者一件具体行动的直接目标,这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效果认知”,也就是“我忙活半天,到底做了些什么?”的答案。

  在学校,课程是教育部门制定的,由教师具体呈现给学生。每门课在每个年级中要达到什么标准,规定得很详细,很容易在考试成绩中建立“效果认知”。而到了社会上,“效果认知”就没有那么容易认定了。一般来说,简单劳动中容易建立“效果认知”,比如流水线上从事计件劳动的工人,产品数量就是他的“效果认知”。而同一企业里坐办公室的白领,建立“效果认知”便不大容易。

  于是我们经常看到,在一些机关单位,每到需要进行业绩评定的关口,职员们便挖空心思寻找材料,证明自己做了些什么。单从心理根源上讲,就是因为这些组织机构的劳动成果比较抽象,不容易建立明确的“效果认知”。

  “中年危机”是发展心理学家的重要发现。许多人一到中年便开始怀疑起自己:上半辈子我到底做了些什么?正因为许多人在本职工作中难以获得“效果认知”,于是,大家便会去追求一些明显的标尺。金钱首当其冲成为最有力的标尺。金钱本来只是商业活动的标尺。从商的生意人获利多少,是他经营能力的体现。其它行业各有各的标尺。但那些标尺远不及钱的数量这么简单和直接。于是,金钱标准便跨出商业界,渗透到各行各业。

  各种“本本”是仅次于金钱的“效果认知”。一个人实在不知道人生下一步要做什么,那就去拿本子吧。去考各种学历证书,资格认定证书。当然,有了这些本子,在工资上、生意上,或者社会交往上确实会有些好处。但也有许多本子掖在口袋里毫无用途。它们不过是让一个人感觉自己生活还有点意义而已。

  千难万难,生活中最难的事,我以为就是找不到明确的“效果认知”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眼下做的事情有没有意义,不知道更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总而言之,在大千世界里找不到那根标志自己人生意义的横竿。因为找不到横竿的人,就永远都不会腾身而起。

  (作者系全国科普作协会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