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生活越来越美好 内心的幸福却在减少
· 亲密人际关系最有价值 现代生活需要“同行人”
· 深圳市民幸福感纳入政府考核
· “第一道菜最鲜美” 金钱与幸福仅略微相关
· 昔日追求幸福的理由 而今成为幻灭的“美国梦”
· 欧美民众缘何丢失了“幸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活越来越美好 内心的幸福却在减少
  假如你用铅笔和方格纸绘制一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美民众生活变化的曲线图,你会发现所绘制的曲线多呈向上走势。可以说几乎每一项体现社会福利的客观指数,如人均收入、“实际”收入水平、人均寿命、住房面积、小轿车的人均拥有量、每年拨打的电话次数、每年旅行的次数、所获得的最高学位、智商分数等,都在增长。

  然而,当我们转至人们的内心,幸福指数在近50年来没有任何增长,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口比例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下降。

  欧美人拥有的一切都在增多,而幸福除外。

  几乎所有人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好,但人们却没有觉得更幸福。社会进步中的这一悖论引起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幸福”,或称“主观幸福感”这一课题。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从事此类民意调查研究,现已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心。该中心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如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兰的《市场民主制度下幸福的丧失》等。兰教授的研究发现,在1950年,约60%的美国人说自己是“幸福”的,此后这个比例除偶尔起伏之外几乎没有大变动,同时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国人的比例却由1950年的7.5%降至今天的6%,而且还在继续下降。此外,最突出的变化是抑郁症患者的增多。

  大约有1/4的欧美人,一生中至少要经历一次抑郁症,其中约有10%的人每年至少要发作一次抑郁症,一种让人卧床不起的精神萎靡状态。还有数百万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症状,却困惑忧虑,感受不到生命应有的快乐与满足。

  自然,要精确地为“幸福”定义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像SAT平均分或百米短跑那样的硬性指标。

  但关于“自述性幸福感”的研究数据还是给人颇多启示,毕生致力于这一研究领域的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爱德华·迪纳认为,有关幸福感的研究是一个富有前景的领域,因为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开始意识到,每个人而不仅仅是富人,都理应在生活中获得某种形式的满足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