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人物
3  4  
PDF 版
· 人物档案
· “教育就是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信念”
· 做 人
· 七旬美国翁来浙大读博
· 人生九问
· “像中国人?可能是中国饭吃多了,茶喝多了”
· “特别怕,生怕他不要我。他批评我,我哭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特别怕,生怕他不要我。他批评我,我哭了”
  “2000年,我接到一个美国来的电话,说是想跟我读博士。我当时简单地问了问他的情况。知道他已经67岁了。从来没有年纪这么大的学生来做博士的。别说中国规定45岁以上就不能报考博士,就是老外也没听说过。就告诉他,这事儿似乎不太可能。心里想着,这美国人吧还真有点异想天开!”田正平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回忆道。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2001年9月,一个有些苍老的洋面孔推开了他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叫他“田教授!”。

  这下,田教授愣在原地,还真来了!

  原来,雷文受“高人”指点,写了封信给教育部,建议中国取消年龄歧视,既然考大学都可以不受年龄限制,为什么读博士不行?教育部特批他入学。

  学是入了,但是做博士的标准达不到可不行。

  “田老师,我怕!”尽管博士毕业证书已拿到了手,论文答辩也通过了,可是提起比自己小十二岁的田老师,他还是一个“怕”字——当初是怕田教授不肯收,后来是怕达不到田老师的要求,怕达不到博士学习的要求,学到一半就灰溜溜地走人。

  这个“怕”字不无道理。

  “当初他来学习吧,我就担心他博士读不出来。一开始,布置了几次作业。交上来一看,我就叫苦了。雷文原来毕竟从事的是公务员工作,学术训练有所欠缺。交上来的不像个博士生的论文。论文缺乏学术规范。文章内容也像电影蒙太奇。上段还写1890年,下段就是2002年了。”田教授苦笑着说。

  更让田教授挠头的还有,雷文的汉语水平。他汉语阅读的能力不高,看不懂中文的文献,更看不懂文言文献。田教授的专长为日语而非英语,两个人交流都存在困难。

  怎么办呢?雷文一方面加紧汉语学习,一方面找到了学习的“左臂右膀”。上课时,博士生同学郭怡英文不错,就由郭怡记英文笔记,雷文抄。讨论时,同学尽量用英文,由郭怡作翻译充当老师与他之间的桥梁。对于文献阅读,除了中国朋友帮忙外,田正平尽量指定了最最基本需要了解的书目,由一个叫周丹的职业翻译帮助他翻成英文。

  “像论文,我改完了,给周丹,周丹翻译成英文给他,他修改后,再传给周丹。没有三四个月一轮修改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学习特别费劲。

  “指导他,比指导三四个博士生还吃力。有好几次都想放弃了。可是着实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心里不忍。你说一个美国老人,年纪这么大。不为名不为利,不远万里来中国读书。态度还特别诚恳,你说怎么改,要找什么资料,他都马上按你的要求去做。有时,我忍不住和其他中国学生感叹,你们真该有这种精神!”

  雷文承认,自己也有想放弃的时候,“实在是难,达不到田老师的要求,他也会批评我。……我哭了!”雷文做了个揉眼睛的动作。可事实上这个被他夫人称为“目标倾向”的男人,并没有真正放弃过。他按照导师的要求,跑遍了美国纽约的许多图书馆,查阅中美教育交流的文献,努力地阅读、研究。由于整天想着毕业论文,他都有些神经质了。有时晚上睡觉了,还会因为有了个新想法,而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抓过纸笔,匆匆写下来。在田老师以及许许多多中国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写成了一篇得到各方首肯的论文。

  “八遍,整整改了八遍!”他举起手做了个中国式的“八”的手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