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要闻
3  4  
PDF 版
·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 愿“运河悲剧”不再重演
· 修路改水建球场
· 2010年我省信息产业 产值要占GDP10%
· 治水硬汉——梁焕木
· 今年“治超”重点突出源头治理
· 要闻简报
· 浙江省拟任省管领导职务任前公示通告
· 圣雄集团捐建百所希望小学
· 拟任省管领导职务干部名单
· “巨化”万元重奖一线技工
· 浙江南极科考勇士昨凯旋
·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已省下11亿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记省科技重大贡献奖获得者张慧廉
本报记者 肖国强 实习生 刘成龙
  66岁的张慧廉今年可谓是双喜临门: 1月刚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前几天又获得了省科技重大贡献奖。

  谈起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位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说:“要想成功,就必须大胆创新,做别人不敢做、没做过的事情。”正是凭借大胆的创新,他才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印水型杂交水稻。

  张慧廉在水稻育种上的创新,始于1974年。那年冬天,张慧廉被派去海南向袁隆平学习杂交水稻培育,开始正式从事水稻育种研究。

  半年之后,他决定自己动手培育新的杂交稻品种。当时,包括袁隆平在内的育种人员大都是从野生稻中寻找水稻不育细胞质(不育基因),培育成水稻不育系(“母亲”)后用它和恢复系(“父亲”)进行杂交,培育杂交水稻组合。但科研人员发现,从野生稻里来的这位“母亲”开花习性不好,花时不集中,不利于和“父亲”杂交,由此带来制种产量很低等缺陷。

  “是对这些缺陷进行修补,还是开辟一条新路?”张慧廉不断这样追问自己。很快他就打定主意,一定要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育种之路。为此,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现代栽培稻中寻找新的“母亲”。

  听说才学了半年杂交水稻的张慧廉要做这样的事情,有人笑他是“无知者无畏”,但张慧廉却自有底气。他说:“既然野生稻和栽培稻都是从同一个老祖宗——古代的野生稻衍变而来,它们肯定有某些类似的遗传基因。”

  1976年,他终于首次从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栽培稻“印尼水田谷6号”中找到了一批新的不育细胞质,并培育成了不育系。此后30年间,他利用印水型系列不育系,先后主持、参与培育了193个印水型杂交稻新组合,其中由他单独完成的有27个之多,这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

  印水型杂交稻的横空出世,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自1998年以来印水型杂交稻种植面积占全国杂交稻总面积 25%以上,仅次于袁隆平的“野败型”杂交稻,列全国第二。到2005年底,全国已累计推广4.2亿亩,增产稻谷74亿公斤,并呈快速上升趋势。

  回首往事,张慧廉感慨良多:创新首先需要的就是不迷信权威的勇气,敢想才能敢做,才能忍受成功之路的艰辛。“好的稻株永远不会在脚底下等你!”他说,水稻育种不仅要有很扎实的育种遗传学功底,还要想办法从农田里成千上万株水稻中,找到你想要的那一株,而它出现的概率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十几万分之一。为选育高水平杂交稻品种,30多年来他几乎每年都有8个多月在农田里度过。水稻长得最好的时候,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要顶着毒辣的太阳,光着脚在稻田里用手一株一株地将稻株扒开,看个仔细。因为长时间呆在田地里,张慧廉还落下了关节炎……

  如今,张慧廉又开始走上了新的征程。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组合,让印水型杂交水稻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