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教科卫新闻
3  4  
PDF 版
· 今天是戏迷的节日
· 艺术大师回家庆百年
· 有观众才有力量
· 全国约有3亿人在学英语
· 再次肝移植数量增加
· 糖尿病患者致盲率较高
· 太古代已有古老生命
· 袁雪芬在杭喜过生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观众才有力量
——越剧表演艺术家和专家畅谈越剧
本报记者 秦军 陈扬渲 通讯员 王洪良
  从百年前的村头小戏,发展成为中国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越剧走过了百年历史。在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影视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越剧这个“年轻的剧种”该如何发展?

  在今天的《梨园经典——越剧百年畅想》座谈会上,艺术家和专家学者们回顾越剧百年历程,畅想越剧新百年。    

  百年越剧的精神在于创新

  明天是越剧百年诞辰,今天又恰逢袁雪芬84岁生日,当她步入会场时,人们纷纷向她致敬。面对家乡父老,这位越剧大师说:“越剧历史短、家底薄,它能取得较快的发展,就是因为一代代越剧人敢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勤于学习,善于吸收,百折不挠,敢于改革,勇于创新,这种在越剧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一定要努力继承和发扬。”

  上世纪40年代初,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十姐妹发动了一场石破天惊的“革命”,请人建立正规的编导制度,并将话剧、电影重视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的写实主义表演特点吸收到越剧中,进行了一系列越剧改革,使越剧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

  上海越剧研究中心高义龙激动地说,袁雪芬的改革证明,只有不断的创新,越剧才能兴旺,反之就会衰落。

  著名剧作家钱法成、胡小孩说,越剧的创新离不开剧目的不断创新。剧目创新要两条腿走路,既要高雅的,也要有通俗的,兼顾城乡观众。

  “石在,火是不会绝的”

  戏剧评论家沈祖安抢着发言,并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惊喜——老同志陈冰和史行赠送的一幅对联,“百年越剧源泉在,一曲剡溪天下闻”,表达了对老艺术家的问候。

  沈祖安站立起来大声地说,越剧在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它面向广大群众,使人看得懂、记得牢、忘不掉。越剧艺术要发展,今后必须在吸收城市文化的营养后,成为一个老百姓喜欢看,看得懂的艺术。

  袁雪芬激动地说,当年我们搞越剧改革时,有一条很明确,尊重老观众,吸引新观众,不是抛弃老观众,而是不断扩大观众群,以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告诉大家,解放前周恩来同志到剧场看了袁雪芬的演出后,对越剧拥有那么多观众印象深刻,说:“有观众才有力量。”袁雪芬说,今天娱乐形式很多,戏曲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如何吸引观众,坚持面向观众、情系观众的艺术理念。

  戏剧评论家顾天高认为,上世纪80年代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的一出《西厢记》风靡一时,这是在时代变化过程中,适应观众新的审美需求创作的一出新戏。创新必须适应时代和群众需求。

  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义龙说,我们不光有一大批执著的艺术家,还有一大批热爱越剧的观众,越剧的根在观众当中。“石在,火是不会绝的”。

  越剧繁荣要靠一大批优秀人才

  越剧在新时期要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关键是要出人出戏。

  越剧兴旺时,是靠群体性优秀人才赢得观众。“男班”当时有“四大小生”、“四大名旦”;女班有“三花一娟”、“越剧十姐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和浙江的越剧界更是人才辈出,浙江小百花当年兴旺时也有“五朵金花”。所以一个剧种的繁荣,一定要靠群体,包括编导演音美的人才群体。

  刘厚生说,越剧要兴旺,不仅要培养演员,还要发扬团队精神。只有靠一大批优秀的越剧人才共同努力,不断创新,越剧才能创造新的辉煌。

  座谈会临近结束,可大家仍然意犹未尽,纷纷举手要求发言,现场的热烈气氛分明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越剧的执着和挚爱,也让人对越剧新百年的辉煌充满信心和期待。 (本报嵊州3月26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