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创新的典范
· 扎实推进我省服务业发展
· 哲理漫画
· 力戒浮躁
· 自主创新需要的基本条件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
· 征文启事
·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的几个关系
顾益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我国实际出发,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追求、百年的探索、百年的愿景。目前,一个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服务新农村的氛围正在形成。我们要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把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总体要求,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统一

  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是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成发达的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强大动力。我们要纠正把“三化”与新农村建设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和片面认识,正确处理好这“三化”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这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首要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依据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站在统筹城乡发展高度作出的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决不是否定推进“三化”的必要性,而是要纠正前些年不少地方在推进“三化”的过程中忽视“三农”发展甚至牺牲“三农”利益的做法,解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问题。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坚持一手抓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三化”对“三农”的有效带动,促进农民有序的分工分业分化,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让留在农村的农民也能过上文明的幸福生活,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解决现实难题与实现中长期目标的有机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事关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目标就是要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我们今天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以科学民主和改革开放来解决中国农民的全面发展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问题。现在中央提出的“二十字”要求,实际上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应该是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好农业增效难、农村建设难、农民增收难、就业难、就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难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各地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必须把近期、中期和长远的建设目标统一起来,必须坚持以远期的目标为导向,从近期目标入手去努力实现中期目标。因此,必须科学地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远景蓝图、中期规划和近期的建设计划,把远景蓝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比如村庄的整治建设,既要从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和道路硬化、河道净化、四旁绿化以及改水、改厕、改厨、改房等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又要考虑到优化统筹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住宅向新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因此必须搞好县域的村庄和新社区布局规划,并与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相衔接。同时,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从本地实际出发,找准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既能解决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难题,让农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又能实现全面小康的新农村目标,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必须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要首先抓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经济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只有把这些物质文明搞上去,新农村建设才会对农民有更大的吸引力。同时要避免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当作物质文明建设的偏见,还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搞上去,不仅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要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要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文明道德水准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家庭的创建活动。要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重诚信、讲礼仪的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综合应用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手段,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基础,让新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要把新农村建设与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互动互促效应,同时要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新农村教育活动,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使农民群众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来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激发农民群众热爱美好家乡、建设美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的生机活力。

  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领域广阔、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确保建设顺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但以效率为导向的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地把资源有效配置到农村建设这个薄弱环节中去,在这些市场机制失灵的地方,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协调发展。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改变市场化进程中农业弱质、农村落后的状况,纠正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公共财政的投向上的城市偏向,这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公共财政投入的支撑和导向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让农民群众成为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果。因此,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十分重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规划和建设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并通过农民群众的民主决策程序,把科学的建设规划变成农民民主决策的村规民约,使得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农民群众的真正参与也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各种增加农民负担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造福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