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造就一支郑九万式的基层干部队伍
· 我们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
· 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 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 关注当代西方 新保守主义思潮
· 人生悟语
· 基尼系数理论与中国现实的碰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徐鸣华
  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不刮风、不攀比,实实在在从农业、农村、农民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结合自身实际,加强系统研究,确立中长期和近期的目标、任务、重点,按照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在规划的制订中,既要充分考虑县域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城镇化进程和农村经济、社会、自然、文化等现状,又要充分体现农村的特色,尊重农村习俗和农民生活习惯,还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而要切实保护好耕地山坡、林木植被、文化遗迹等环境和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山庄。

  繁荣经济。建设新农村,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让农民得到更多的便利和实惠。它要求我们真正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保障农民利益入手来考虑新农村建设这桩大事。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围绕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目标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植县域经济发展。    

  注重特色。由于各村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禀赋、人文历史等不尽相同,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特别要尊重各村选择适合本村实际的模式,建设适应农民需要的特色新农村。要引导各村树立“特色兴村”的理念,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文化、特色村庄,争取特色工作、特色环境。对村庄改旧建新的,要实行“一村一策”,根据各村的现实基础,努力形成不同风格、富有民族人文特点的新农村。

  改善环境。保持村庄环境洁净和文明向上的村风民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是确保农民群众在文明健康的环境中安居乐业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倡导乡风文明的重要保证。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和不良社会风气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必须采取环境先治的措施,着力改善农村的软硬环境,保持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一方面,要大力改善“硬环境”,使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让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要重视优化“软环境”,营造文明的村民和朴实的民风。结合生态村、文明村、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作为重要内容。

  布好设施。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度,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从完善农村最基本的设施条件入手,按照城乡一体的布局,着力推进路网、电网、通讯信息网、教育和文体娱乐设施网、以农村饮用水工程和农田水利设施项目等为重点的水网、以农村放心店工程为重点的商贸流通网、以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为重点的环卫设施网等“七网”联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

  搞好示范。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处理好远与近的关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还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搞好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具体实践中,我们选择若干个经济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条件比较成熟和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庄先行一步,规划建成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做到规划一批、试点一批、建设一批、巩固一批,防止“一哄而上”。

  (作者系中共开化县委书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