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新闻周刊·调查
3  4  
PDF 版
· “啃老”背后的无奈
· 你的孩子从网上学到了什么
· 感谢信贴在墓碑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啃老”背后的无奈
——对农村部分待失业青年的调查
■记者 邵子江 通讯员 夏叶锋
  过年时候,富阳农村出现了一个新段子:“一向无业,二老啃啃,三餐饱食,四肢无力……”。谜底说是:啃老族。

  “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却是个舶来品。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比喻进入就业年龄后,仍依赖父母的那些年轻人。

  但如今,这一名称也进入了中国农村家庭。虽然在人们眼里,“啃老”表现为一种自立精神的缺乏,但是深入农村后我们发现,“啃老”现象并不那么简单。

  不久前,富阳市团市委组成调查组,对全市16至35周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样本采集自全市4个街道八个乡镇,涉及25个村,36家企业,实际走访群众500多人。

  据统计,目前富阳现有农村劳动力32.3万人,其中农村失业人员6.38万,占整个失业人员的75.3%。其中相当部分是年轻人。失业让他们无所事事,依靠父母的收入生活,成为农村的“啃老”一族。

  游离在工农之间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农村青年处于失业境地,并非是只想“啃老“,而是有着客观的农村就业背景。

  据调查,农村青年待失业在家的原因,有58.47%的人是因为不满意原来的工作,觉得以前的工资太低,工作时间太长,工作福利待遇不够高等。如上官有一青年,初中学历,以前工资有800元/月,但他觉得太低,他辞去工作后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家待业已有一年半,成为农村“啃老族”。

  但是像对富阳这样经济发达又邻近大城市的地方而言,“见过世面”的农村青年大多数人求职期望值偏高,喜欢到大企业或城区工作,希望找一个工作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又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外地的一份同类调查也反映了这一点。就业选择方面,大部分农村青年倾向自己当老板,选择自主创业者占32%。

  但在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对就业抱有高期望的同时,他们面临着自身学历偏低,因信息闭塞无法了解就业信息,就业困难等现状。

  这次调查的数据表明,农村待失业青年自身素质普遍偏低。据对214位青年的调查,他们学历在初中以下的有136人,占63.55%,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占了大多数,他们既无较高学历,又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

  另外,对技术性不强的纯体力工作岗位来讲,外地民工涌入本地就业市场,也带来很大的冲击。由于低层次劳动力的充沛,造成普通工人岗位工资较低。这与目前富阳本地青年基于现有生活水准上的职业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调查中,有79.92%的农村青年希望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而被调查的36家企业中,平均工资约为820元/月。显然无法满足就业者的需求。

  而务农对这些农村青年来说也不甘心。加上现在农村土地已不多。这些青年父母的年龄还不大,田里的活一般父母自己也就可以承担了,只需忙时搭把手就行,所以这些青年就游离在工农之间。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出现的啃老现象,主要原因就是农村青年的就业渠道太窄。没有给他们搭建施展抱负的舞台,农村富余劳力,特别是青年劳力的转移,还是一个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大问题。

  无所适从变“消极”

  不可否认,农村的个别青年选择“啃老”,也有着主观的因素。在这次调查中,有3.99%的年轻人干脆表示不想就业。还有些父母觉得反正日子还好,儿子女儿有没有工作也无所谓。

  在经济发达的乡镇有一部分青年由于家庭较为宽裕,也萌生出不想工作的享乐思想。一些青年认为辛辛苦苦去赚这五六百块钱不如舒舒服服在家待着。

  “累得半死,一月才挣七八百元。”这是21岁的小B长期赋闲在家的理由。“初中学历,还挑三拣四,有什么好工作会从天上掉下来呢?”父母抱怨,“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我只好养他,等他以后讨了老婆,总要自己养家了。”

  目前的年轻人出生成长,正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和改革开放的年代,家里兄弟姐妹相对较少,成长过程中备受长辈呵护。而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使他们没有了吃苦经历,习惯了依赖和享受。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另外,目前一些农村家庭经济较好,多数人享有农村集体分红、房屋出租等收入来源,个别经济发达的村每年人均分红甚至高达数万元,即使不就业,生活也能过,这也是造成一部分农村青年不愿就业的原因。比如调查中,部分待失业青年认为只要生活过得去就行,因而不想去工作。

  “啃老”并非只是家事

  一批集中在20至35岁之间,处在失业状态的年轻人的出现,给农村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调查中,春建乡有一男青年,22岁,未婚,初中毕业后一直待失业在家。起初只是打打短工,去年起完全停止工作,全靠父母接济度日。平时无人看管,整天懒懒散散,已经完全不想工作,对生活和未来已经失去追求和想法。

  “不指望他挣钱养家,就想让他有点事做,真怕他跟那些朋友鬼混下去,早晚会出事!”一位父亲在调查中这样对我们说。“只要他不出去惹事就好。”被“傍”的父母们借此自慰,但无奈的背后是不堪重负和忧心忡忡。

  虽然从表现上看,“啃老一族”表现为害怕竞争、自立意识淡漠,但事实上,这部分农村青年生活得并不像表面那样潇洒。毕竟,前途未卜,生活空虚,所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别人要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不工作的时间延长,他们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少,适应能力也将下降,以后就更难适应工作的要求。

  社会学家、浙江大学朱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在就业上工作岗位有限,再加之对学历、技能的要求较高,那些从小受到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还是希望回到父母的家里挡风避雨。有条件的家庭都会尽量满足成年孩子的需求,即使家庭困难的,也会优先满足孩子的要求,因此经常出现“寒门养贵子”的情况。

  所以对于这部分农村失业青年,不仅要从就业上关心,也要从精神上关心他们。

  需要全社会援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啃老”现象的出现,是经济社会某些方面的具体反映。毕竟,绝大多数青年也不是甘于“啃老”,他们也想干番事业。

  一方面,“啃老”现象反映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成果。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后,生存问题不再显得迫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就业压力的增大。当然,“啃老族”中的很大一部分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所以只能选择放弃。

  因此,消除农村“啃老”现象,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指责。

  比如,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信息的获得渠道上,存在着一些“壁垒”。调查发现,农村青年通过职业介绍所获得就业信息的仅占7.99%,通过招聘会和人才市场获得信息的分别只有18.06%和16.67%,另外,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获得就业信息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更多的是通过熟人介绍获得就业信息,所占比例达34.03%。

  因此建议,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工业和家庭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向工人转变。要对农村青年进行技术培训,向外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只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他们就会创造财富,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然从年轻人自己来讲,也要增强责任感和独立意识,树立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的理想。勤学本领,真正懂得“只有劳动换来的面包,吃起来才是最香最甜的”这个道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