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今日点击
3  4  
PDF 版
· 萨达姆是否该判死刑
· 庭审公正性(认为公正)
· 讲故事,把自己讲成传奇
· 小镇居民想拉布什下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口传心记成为“故事大王”

  沈阳市区西北30公里的城乡接合部,有一个太平庄村,隶属于新民市(县级)罗家房乡。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记者驱车在农村几次问路,一说能讲故事的谭振山,方圆十里八村没有不知道的。太平庄村的后街有一处整洁的院落,在三儿子住的4间平房的东端接了两小间偏厦子,大约有20平方米,谭振山老俩口就住在这里。

  看家里来了不速之客,谭振山放下手中活计,进屋换了一条干净的裤子,穿上唐装棉袄,热情地招呼记者在炕上坐下。

  “我是1925年农历11月初十生人,生在往西几里地的新安堡村,也是在那儿念的伪满国民优级小学,十几岁才搬到太平庄村。这太平庄村别看现在不打眼,在清朝却是‘大清皇家马场’。太平庄再往北五六里就是石佛寺,靠着辽河,当年也是千帆竞过、商贾云集、驿站码头齐全的大镇。我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巧的是就有几个长辈亲友爱讲故事,口传心记,我也能讲故事了。”谭振山一个简短的开场白,把他与民俗民间文化渊源说得清清楚楚。

  听了再编一编

  故事就越发生动

  谭振山认为启蒙文化对他至关重要。“我奶奶比我年长69岁,特别疼爱我这个孙子。我小时候只要一闹,奶奶就哄着我,给我讲故事。什么鬼怪、仙女、风俗、传奇,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听得入迷,而且听过就能大致记下来。”

  谭振山回忆起奶奶来,现在仍充满崇敬,“我奶奶娘家开大车店,那时大车店住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三教九流都有,聚在一起喝酒品茶聊天下。那儿也是民间故事的汇聚地。

  我奶奶听了、记住了,后来又讲给我听。像《闯王过年》、《新安堡为啥立不起戏台》这百十个故事,都是从奶奶那儿学来的。”

  谭振山民间故事的源头都是亲友乡邻。比如旧社会当风水先生的三伯父谭福臣,就擅长讲鬼神怪异故事,像什么《赵匡胤与红煞神》、《关公有后眼》等等;谭振山的继祖父赵国宝是造帆船的木匠,也能讲《泥鳅精受皇封》等不少民间故事。还有新安堡村的几位老先生,像刘万信、国生武、沈斗山等人,也给谭振山讲过《孔子借粮》等故事。一来二去,聚少成多,谭振山也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了。“也不用怎么学,喜好这个就能记住,一听就忘不了。有些故事,别人讲得不圆道,不生动,我还能重新编一编,改一改,故事也就越发生动了。”谭振山说得很轻松。

  日本教授听了直说好

  谭振山讲故事已有70多个年头。上小学时,他就在课后给同学讲过故事,老师夸他记性好口才好。后来他在村里当过文书、会计,还管过水利。由于与人为善,老人在十里八村极受尊重。夏天在柳树阴下,冬天在生产队场院,往往乡亲们都求谭振山讲故事解闷取乐,老人也不推辞,一讲就收不住口。文化大革命那阵子,有人曾警告谭振山不许讲“四旧”,老实巴交的谭振山有很长时间不敢开口。

  1985年,国家搞民间文化“三继承”。新民市文化馆的同志、辽宁大学的老师都来帮谭振山整理民间故事。

  1988年8月,《谭振山故事选》出版,成为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中的沈阳市资料之一。1989年,谭振山被辽宁省文化部门授予“优秀民间故事家”称号,并且被吸收为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92年7月,谭振山走出国门,应邀赴日本参加“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他登台讲了三次故事,分别是《老龟报恩》、《洞房认义女》、《三忍救妻女》。日本国学院教授野村纯一评价说,中国的民间故事好,宣传的是道德仁义,讲的多是真善美。多年研究谭振山的中国学者江帆认为,谭振山的民间故事贵在口传心记、原汁原味,而且一个人能讲千个故事,在中国在世界都是罕见的。

  无争议入选“遗产”

  谭振山身高1.82米,腰板笔直,相当硬朗。尽管一头银发,但耳不聋眼不花。他告诉记者,这些年不常讲故事,但只要给他一些时间,1000个民间故事大多还能“拣”起来。老人应记者之请,当场讲了一个15分钟的《李玉凤怒斥薄情郎》,情节完整、人物丰满,语音洪亮、抑扬顿挫。

  谭振山没想到他的口头文学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辽宁省这次向国家推荐了38个项目,沈阳只有5个。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认为,“谭振山民间故事”无争议入选,一是有较大影响力,二是濒危。

  最担心1000个故事

  无人传承

  谭振山现在担心,他的民间故事很有可能失传。他说,如今又是电视、又是卡拉OK、又是电子游戏,各种娱乐形式多得让人眼花,人们听故事的兴趣已经下降。更重要的是,现在人们追求经济效益,讲故事没人给钱,所以讲来讲去就自消自灭了。谭振山从来没收过徒弟,如今四世同堂,老老少少加在一起有三四十口,但只有四儿子谭文海和孙女谭丽敏还爱讲故事。但他们能不能传承自己的民间故事,谭振山心里可没底。谭振山的8个儿女大多在本村务农。老俩口全凭孝顺的儿女每家给一点钱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并不宽裕。

  谭振山诚恳地告诉记者,自己一辈子就是农民,从没想过靠讲故事赚钱。他唯一希望的就是,既然自己的故事成为遗产,那就赶快想办法让它们流传下去,毕竟年龄不饶人,过了这个村可能就没那个店了!

  新华社记者 魏运亨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