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2006年, 温州资金流向何方
· 破解资源瓶颈 温州民资抢先接住“橄榄枝”
· 温州民资的“国企猜想”
· 提升产业层次 国企要素资源最具吸引力
· “藤蔓经济”反哺温州 向外扩张为了更好发展
· 有别于短期投资 参与国企改革不是“炒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藤蔓经济”反哺温州 向外扩张为了更好发展
  “资本都是逐利的,哪里有钱赚就会流向哪里。”温州民资现在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外溢的过程。

  有数据显示,现在每5个温州人中就有1个人在外地打拼。1998年至2005年底,温州对外投资性资金逐年上升,累计超过1000亿元。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投资1800多亿元,创办的工业企业有18000多家。

  然而,伴随着温州企业家在外地的不断扩张,温州本地的许多企业想得更多的是,积蓄力量,在产业层次上进行新的蜕变。

  然而,李伟力同时也对记者坦言,要想完成这一步跨越,“尚待时日”。

  目前大部分温州企业向外走的是产业扩张的发展之路,这条扩张之路基本上遵循两条原则,即“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关联化”。“纵”是指发展与原有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品,追求从原材料生产到产品深加工的掌控;“横”则是发展那些可将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配套使用的各类工程项目。

  温州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温州企业把“触须”伸入各地的同时,把各地优秀的科技、人才、市场资源引入企业,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向外扩张,是为了本土更好的发展。”李伟力说,虽然目前无数的温州民资还在外溢,但是几乎所有的民企都把总部基地留在了温州本土,并且把总部基地作为企业提升产业层次的主要对象。

  外流的温州民资就像是块茎上长出的无数条藤蔓,他们在外面吸收了氧料、水份、空气之后,又源源不断地把最精华的养料反哺给总部的“块茎”,这种发展模式,将有利于企业在高科技、高附加值等产品的研发领域中注入资金,使企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李伟力说,这或许是对温州商团进京更真实的考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