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2006年, 温州资金流向何方
· 破解资源瓶颈 温州民资抢先接住“橄榄枝”
· 温州民资的“国企猜想”
· 提升产业层次 国企要素资源最具吸引力
· “藤蔓经济”反哺温州 向外扩张为了更好发展
· 有别于短期投资 参与国企改革不是“炒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别于短期投资 参与国企改革不是“炒作”
  在温州商团入京之前,各界就有议论认为,这是温州人继“炒房”、“炒煤”之后,又一次调转方向,转而进京“炒国企”。对于这种说法,北交所总裁熊焰在说明会上首先向媒体进行澄清:“国企不能炒,也炒不起来。”

  他表示,此次推出的项目,涉及资金动辄几千万、数亿元。与“炒房”、“炒煤”、“炒油”这些短期投资相比,企业家购买的是企业的产权,国企改制进入和退出的周期很长,产权本身的流通性比较差,因此不具备炒作的条件。

  周德文则从组团成员的身份入手,为温州商团排除了炒作的嫌疑。“与过去温州的一些考察团不同,此次参加进京考察的成员,全部都是真正在做实业的企业家。他们是靠做实业发家的,今后也将仍是他们的主要投资方向。”

  浙江三科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熙文对记者表示,对于他们这些做实业的企业家来说,他们绝对不会愿意把资金用于“炒作”。“这样做会把企业的流动资金捆住,太不明智了。”

  事实上,温州企业家早已不是第一次参与国企的改制。按照上海温州商会的不完全统计,近400家温州会员企业里,有近50%的企业参与兼并或收购了破产的上海国有企业;上海胜华电缆集团从1997年起先后收购、并购了“上海海新电缆厂”、“沈阳电缆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温州兴乐集团在2002年、2003年斥资购买了安徽、江浙一带的多家国企。

  周德文介绍说:“这些被收购的国企均没有出现炒作的现象,目前的经营情况都很不错。”

  由于中驰财团之前涉及过国内房地产业,因此中驰财团董事郑志荣成为了媒体关注的人物。有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温州人收购国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于国企原有业务来说,企业也许想炒的是企业所在的地皮。有一家北京国企的老总甚至在见面会上一再强调:“我们这两个项目,一个项目在三环之内,还有一个项目光占地就有3000多亩。”所有这些条件无非是想向温州企业家们传递一个信息——不管这个项目如何,地价说明了一切。

  然而,就在大家都在猜测中驰此行的意图时,郑志荣却出人意料地把“绣球”投给了一个汽车记录仪的高科技项目。“中驰下属的一个东新密封公司和这个项目在业务上关联度很大,是属于企业的一个下游产品,而且具有国家法令背景的支持,我想回去之后组织一个专家团再过来实地考察。”

  兴乐集团总裁虞文品同样对一些技术性、制造业项目表现出了极大兴趣,他表示自己要在北京多停留两天。“项目书上的介绍太简单了,我要带着技术人员去实地考察一遍,必要时也从侧面摸摸底。”虽然虞文品一直不愿透露具体的项目内容,但是他表示他看重的两个项目“一定与现在企业经营的内容相关”。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