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如果要评选国内能源领域重大新闻的话,不久前,中海油斥资22.7亿美元购买尼日利亚部分油田的开采权,显然会成为一个当选热门。而对近年来在国内外频频试水能源领域的浙企而言,如果去非洲“掘金”,“资源开发”无疑具有特别的魅力。
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资源开发被外界视为中非经贸合作中战略性潜力最大的领域。这当然并非偶然,而只是目前中非经济互补性的一个体现。
作为一个“资源宝库”,非洲有非常丰富的石油、铁矿和各种有色金属矿藏。拿石油来说,据欧佩克统计,目前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50亿桶,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8%左右。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无疑会引来世界诸多投资者的“竞相起舞”。
那么,在这一舞台上,浙江企业又有多少机会呢?从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情况来看,尽管目前我省个别企业已介入非洲的资源开发领域,如我省余姚的“兴隆”公司、“长青”公司,相继在刚果(金)设立矿业公司,开发当地丰富的金属资源。但是,整体而言,浙企在非洲的资源开发,仍是一个没有充分展开的命题。
浙江企业在非洲的资源开发之路该怎么走?《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的相关政策阐述对浙企不无启示。根据该文件,我国在非洲的资源开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帮助非洲国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非洲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无疑对浙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显而易见,虽然非洲很多国家都欢迎国外资本进入资源开发领域,但要想在这一竞争中“笑到最后”,靠的不仅仅是实力,还需要资本方对帮助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真心实意。如果浙企能够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东道国的信任,采取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保证生产的安全及技术含量;确保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在当地培训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帮助其建立加工工厂,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落地生根”式的投资方式,那么,在与国际重量级竞争对手的“过招”中,浙企同样可以业绩不俗。
机遇与风险并存,当非洲向世界展现其巨大商机的同时,“跃跃欲试”的浙商,也要时刻绷紧风险意识这根弦。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非洲总的政治形势日趋缓和,但非洲的政治经济局势仍然错综复杂,个别国家和地区还处于动荡中,在走进非洲投资之前,企业必须全面摸清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民俗、市场需求等情况,按照政局稳定性、经济发展状况、外汇管制主税收政策及是否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等要素,衡量比较投资目标地,防范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