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读书与旅游
生命之源
春天的呐喊
长者的魅力
激情写“梁祝”
运河帆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命之源
■汪浙成
  开天辟地以来,印象中我们民族的祖先,便在华夏大地上忙于治水。水情如军情。治水的祖先“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在泥水中带领人们“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诞生了中华民族第一个真正的政治实体——夏朝。因此,说我们民族的历史从治水开始,并不为过!

  水影响着那时人们的生存,还关系到后来社会的发展。世界四大古文明崛起,都与水分不开: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畔,古印度文明发轫于恒河之滨,古巴比伦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岸。等到现代科技发展,人类登月成功,向火星发射宇宙探测器后,大量科学实验告诉我们:没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上是由于没有水;有水就有生命。水是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难怪我们古人在造字时,将这个“源”字与水联系在一起!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但不能太多,多了便成洪灾;太少就要发生旱灾!”一位与水打了40 多年交道的海盐人,向我道出水灾原来就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结果。

  海盐是个农业县,等腰三角形的周边线,一边浸泡在东海海水里,境内湖塘密布,河港纵横,一片水乡泽国。它从秦始皇建县那时起,就与水打交道,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力协调水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水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欢笑,更多的却是眼泪;不仅是福泽,更多的是灾难。海盐人不会忘记,五百年前明成化八年(1472年)那个恐怖的秋天,风驾海潮,塘堤决口,一夜间就溺毙近两万人。时人有诗哀叹曰:“成化壬辰秋七月,海腾风石塘决口。桑田夜变陆成川,一望边沙烟火绝。青苗白屋随奔流,红颜皓首尸横丘。一身虽存六亲尽,至今乱骨无人收!”台风涝灾可怕,旱魃也同样灾难深重。1934年,海盐百日无雨,作物绝收,饿殍遍野,数万人背井离乡外出逃荒。繁华热闹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东方大港”组成部分的澉浦镇,几乎成了万户萧疏的凄凉空城!那时的海盐城乡,有多少大大小小龙王庙,海神庙,海王宫,河伯殿,折射出人在无力抗御自然时对水的一种依附关系。

  直到新中国建立,这里的人水关系才发生转折,从过去人依附于自然的畏水敬水,转变为轰轰烈烈的治水开发水,掀起“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的治水热潮。

  海盐自那次成化年间海溢后,在县城附近修了一段大石海塘,当地人称“鱼鳞塘”。鉴于财力,只修了十多里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海潮、稳定海岸线的作用。但由于多年的台风战乱,已多处毁坏。全县其他靠海地方,仍是塘身低矮基础单薄的土塘和草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全县人民安全,造福子孙,海盐对旧日海塘,来了个旧貌换新颜,全部修建成现代化标准海塘。

  标准化海塘要经得起百年一遇的特大台风,对工程质量要求十分严格,所用每一块石料,长一米,重半吨,比修筑万里长城的砖石要大得多,从混凝土浇铸的基座上,一层层垒砌起来,跟长城一般高。条石与条石之间,严丝合缝,从前用一尺长铁钉铆住,现在则用高强度建筑材料粘合固定,不使海水渗漏。为保护海塘基座,靠海一面的塘堤脚下,埋设了密集的一排排梅花桩似的水泥铸件。塘身上为防波消浪,铺设了一个挨一个像巨大铆钉似的水泥铸件,远远望去,仿佛披挂在塘身上的一块块坚甲。如今,从海盐最北的郑家塘,到南端与海宁接壤的南北湖,全县百里海岸线上,屹立着这样一道防御海水稳定海岸线的“铜墙铁壁”。侧面看去,好像巍峨雄伟的海上长城;正面眺望,宛如一条宽阔的沿海高速公路。

  在海盐采访水事的日子里,人们一再向我推荐去看看长山闸南排工程。海盐地处杭嘉湖平原太湖盆地边缘,中西部地势低洼,每年雨季,包括黄浦江在内的整个太湖流域的积水都流向这里,上百万亩农田受淹。修建南排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上亿立方米的洪水,通过一条人工运河从杭州湾排入东海。

  长山闸坐落在澉浦长山,是南排工程的出海口。闸门外是茫茫大海,闸门里是一条当年动员30万水利大军修挖的宽阔的人工运河。当时考虑到出海口水流湍急、泥沙变动的地质条件,把长山的一半炸掉,利用原来山的底座,修建水闸。那天,由于上游地区连着下雨,正好看到大闸泄洪。只见滔滔水流,如奔腾马群,扬起漫天水雾,轰隆隆从闸门下喷射而出,把附近海面激荡得波涌浪滚,漩涡翻腾,极为壮观。去年梅雨季节时,太湖水位屡屡告急,严重威胁着嘉兴和上海地区安全。全亏南排工程泄洪及时,才避免了这场30年不遇的洪灾。

  与南排工程相配套,海盐对境内的600公里河道,逐段进行了改造整治,使全县河网布局,更趋合理完善,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河渠通畅,航运便利,河道两岸垂柳依依,风景优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跃升为浙江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海盐人对水的思考和认识又有了升华。他们结合实践着重分析了水资源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30%,而水的有效利用率,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江河湖海水质污染,超量开采地下水,浪费水的现象普遍,缺水问题日趋突出。而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的需求却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如不注意,势必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调节好人与水的关系。人从自然界获取水资源后,势必对自然界造成一定影响。从这个观点出发,凡是水害,都有两重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不论是洪水、缺水还是水污染,表面看,是水对我们人类的伤害,究其实质,却是我们人对水伤害所造成的。人侵占了河道,不给洪水以出路,造成江河横溢。水害是害水的必然结果。害水是因,水害是果!

  当我冒着凛冽的冬日寒风,登上高阳山巅,远眺气势恢宏的南北湖筑塘围工程时;参观污水处理站,在洁净的机房内听机器低声吟唱时;徜徉在平畴沃野风景如画的盐嘉塘畔参观农业示范田时;驱车飞驰在新修的百里海塘上时,我不由得想到,海盐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杭州湾北岸大地上,正在谱写着人水关系的新篇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