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则教授卖大米遭遇冷遇的消息受到了各家媒体的关注。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在河南兰考县挂职,有感于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的孤立和无助,便带领一个村的农民成立了“经济合作社”,申请到了农业部资助,开发出了无公害大米。元旦前,她兴冲冲地带领几位社员和10吨大米来到北京,不想一个星期过去了,大米只卖了50多公斤。市场给何慧丽迎头泼了瓢冷水。
在大米的宣传单上,“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还写了推荐信:“各位城里人:本推荐不是广告,我们城里人吃的食品,由于化肥农药超标而迫使我们每天慢性中毒,对家人的健康是越来越大的威胁……”
教授副教授都上阵了,大米还是没人搭理。“大米拉到北京一个星期了,还没卖出去。我自己想想,直想哭。”何慧丽十分苦恼,觉得自己非常无能。
她在北京找来自己的熟人开了个销售会,目的就是卖大米!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在会上,她向听众们述说了卖大米过程中碰到的种种钉子。
何慧丽着急。卖不出大米她“有责任”。她在兰考挂职期间说服农民种的无公害大米,当地的农民还想不通,她费了好大劲才说服农民种的,这下砸了。 现在当地农民已经生产出了700吨无公害大米。
教授卖不动大米是不是因为“无公害”大米没有市场?有人认为不是,中国人早就有钱了,一点好大米绝对吃得起也愿意吃。那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