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是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前不久,他对媒体说,以前只读科学,很少看文学。有次一位中文系教授给他写信,短短几句条分缕析,让他甚为佩服。在那位教授的指导下,杨院士读起了《古文观止》。科学讲的是理性精神,但仅仅有理性精神还不够,还需要想象力。“而每次我读《滕王阁序》,总是心潮澎湃,能看到一幅优美的画面。科学大师哪一个不具有汪洋般的想象力,否则,如何创新呢?”杨院士这样说。
“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这句话,或许最能形容科学创造与文学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中有时也包含着科学发现。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便道出了两条物候学规律:草的荣枯有周年的循环,这种循环以气候为转移。加强文学阅读,增加文学修养,显然是丰富情感、提高想象力、促进科学创造的有效途径。
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学艺术成果。“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遗表不随诸葛死,《离骚》长伴屈原清”,此之谓也。而深藏其中的价值观念、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都是可以审视、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体味的。在“许以千古,仰其光芒,沐其清新”之时,人们得以引发科学研究的兴趣,跃上科学联想的良骥,以至纵横驰骋于科学创造的疆场,此乃文学始料未及却是出乎必然的“特异功能”。
文学的这种“特异功能”,而今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大学,学生们很少问津文学。在一些书店内,文学名著很少有人光顾,便是明证。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则在于看不到文学对人的素质提高,对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想象力决定创造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最近一语惊人:“我本人曾经深受中国古代文学、古代诗词歌赋的影响,从《诗经》我看到比兴的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和《史记》激励起我对数学的感情,激励起我向大自然追寻真和美的感受。”丘成桐之语,不仅道出了文学之于科学创造的真谛,而且更是寄希望于人们热爱文学、阅读文学,藉此去寻找大自然的真与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理工科的大学生也好,搞科研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也好,都不妨腾出点时间,抽出点精力,注意一下自身的文学修养。从文学经典中,吸取思想营养,拓宽视野眼界,增强修养素质。引发科学创造,培养创新能力,自然有多条途径,有多种方法,但无论如何,不断拓展文学阅读面,努力积累文学修养,不失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或许这还是一条捷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