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亲历

在江山市体育馆,记者跟随定线员为攀岩赛场设计线路——

做岩壁上的“出题人”

  ■ 本报见习记者 汪文羽

  运动员在人工岩壁上腾跃、悬垂、定格,攀岩比赛以其独特的观赏性和挑战性,将这项古老的人类生存技能转化为充满现代竞技美感的运动。近年来,攀岩逐渐从小众竞技项目走入大众生活。

  今年4月,国际奥委会宣布,难度、速度、攀石,攀岩的三大项目将在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上首次独立设项,这意味着攀岩运动将越来越热。随着各地岩馆数量不断增加,过去藏匿在岩壁背后的角色——定线员,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那些看起来“天马行空”的线路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这些被称为“出题人”的定线员工作内容有哪些?趁着2025全国青少年攀岩公开赛(浙江江山站)暨2025攀岩国青队国少队预备队员选拔赛举办之机,我赶往江山市体育馆,申请加入定线员队伍,亲身体验这份小众又充满挑战的职业。

  岩壁上创作

  “这张图我们再过一遍,确认每一条线路的安排。”我和国家级定线员范毅蹲坐在一块大纸板面前逐一核对。在12条难度岩壁上,我们根据年龄组、性别和赛程安排,划分了20多条线路。

  范毅是本次攀岩比赛难度赛的主定线员。在他的介绍下,我了解到难度攀岩是攀岩的三大项目之一,以路线长、攀爬时间久为特点,尤为考验选手的综合能力。

  “开工!”随着一声令下,定线员分头行动。我跟范毅和副定线员朱适一组,将大小形状各异的黄色岩点搬上升降车,准备设计U17女子难度赛决赛的线路。

  有的岩点又大又沉,得用双手才能搬动,累得我直冒汗。朱适告诉我,这种岩点叫做“造型支点”,能够增加攀岩动作的维度和难度。有的岩点比我半个手掌还要小,宽度只有我的食指指腹的一半,光看着就觉得“刁钻”。

  系上工具腰包,分别装好螺钉和螺杆,再拿起一把电钻挂在腰包上,我“全副武装”开启了首次定线体验。

  范毅和朱适配合默契,大岩点一搬一钉,一气呵成。朱适见我一脸困惑,便解释:“定线员通常会在脑海中构思出一条大致的线路,接着从岩点中挑选合适的大造型,勾勒出线路的主要走向,再补充辅助的岩点。”我这才明白,整个定线过程就像绘画,先描出轮廓,再一点点填入细节。

  岩壁总高15.5米,靠下的5米区域通常不设置太高难度,岩点较大、分布密集,以保障选手顺利起步。

  范毅抬脚、伸手用身体沿着岩壁模拟比划了一下,说:“找一个竖条的‘捏’。”我立马从升降车内找出一个长条形状的、适合用手“捏”住的岩点递给他。

  “悟性不错。”被夸奖后我不禁洋洋得意,信心倍增地拿起电钻,想一展身手。可电钻速度过快,不受控制地抖动起来,岩点歪了。

  “停!电钻不能扳到底,要控制速度。这个岩点也要往内缩,不然选手容易碰到隔壁线路。”范毅一边纠正,一边讲解。

  经过指导和调整,我在练习中逐渐掌握了钉点技巧,尽管手臂因长时间高举电钻而发麻。

  升降车越升越高,车体越来越摇晃,我下意识握紧围栏。接近高点时,我发现两位定线员变得纠结起来。

  “既不能让太多人登顶,也不能没人登顶。”朱适告诉我,线路要有难度梯度,才能区分成绩。

  从升降车回到地面,我看了看时间,耗时近两小时。我们才完成了一条线路的“初稿”。

  攀爬中打磨

  接着我来到攀岩馆的户外场地,本次攀石赛的主定线员高雄正带队进行线路试爬和调整。相较于长距离、连续攀爬的难度攀岩,攀石则更考验选手的技巧和爆发力。

  “我也来试试!”看着不高的攀石墙,我跃跃欲试。

  攀石墙仅4.5米高,起始点离地不到1米,但我却卡在了第一步:如何双脚离地踩上起始点?上方是一块开口朝下的岩点,需要双手反向抓握。

  “‘反提’是较高难度的动作,你握不住很正常。”助理定线员周振安慰我。

  如果将设计线路的环节比作“出题”,那么调整线路便是在不断打磨“试题”。定线员需要完成或者分步完成线路,验证动作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流畅,是否能在不同能力段位之间形成有效区分。

  定线员自身需要精通各类攀爬技巧,在试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细节,直至实现线路设计的目标,这个过程至关重要。

  几次攀爬屡屡败下阵,我只能站在海绵地垫上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

  此时高雄正带领队员测试一条侧重考察选手动态协调能力的线路。没想到,大家纷纷在zone点(得分点)掉落。我看着定线员的攀爬动作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是哪里出现了问题。“zone点上方两条竖向岩点之间,没法交换左右手。”高雄盯着岩壁看了一会儿,提出了调整建议。他在左侧竖向岩点的左侧增加了一个岩点,试图让动作连贯可行。

  调整完,定线员们再次攀爬,却还是不行。“会不会是两块竖向岩点的间距太大了,导致右手伸不到右侧岩点。”我小声提出自己的看法。

  “没错。我们还得考虑到这条线路的选手是13岁男孩,他们的臂展大致是成人弯曲单侧手臂的长度。”高雄回应道。

  将原本竖立的岩点稍作内收,定线员再次攀爬,经过半个小时的不断调整,这条线路终于通过了主定线员高雄的验收。

  随后,定线员立刻用记号笔标注岩点精准位置、拍摄视频记录线路的走向、收归岩点整理编号……定线试线的过程不仅需要体力、耐力,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需要考虑。“这块区域总共要设计出36条线路。”听完这句话,我望着满墙的岩点,不禁感叹这份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还费心思。

  赛场中待命

  4天紧锣密鼓的定线工作结束后,赛事终于拉开帷幕。我原以为定线员工作已经完成,没想到却是另一场硬仗的开始。

  在难度赛现场,我和定线员刘亚豪一同仰头观赛。他不时低头查看手机上的实时成绩,神情严肃。“我们关注的不只是有没有人掉落,而是能不能拉开差距。”他说。这不仅考验选手实力,更考验定线员对运动规律和选手水平的判断能力。

  最让定线员焦灼的,是选手成绩出现并列。“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决赛线路的调整来‘比出高低’。”刘亚豪说。

  户外的攀石赛场,同样紧张。此时正值两组赛事之间的空档时间,定线员必须在这短短两个半小时内,完成6条线路的更换任务——拆卸旧岩点、安装新线路、试爬检查、清理岩点……每项工作都需要争分夺秒。

  “快一点,先装这边,再试那条。”高雄的声音格外响亮。

  在高雄的指导下,我搬来一组标有“U13女子”的黑色岩点准备装订。周振翻出之前定线时拍摄的视频,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按照视频里的画面“复刻”出既定线路。

  我对照着画面,找出起始点的岩点,刚想把它装上岩壁,却被周振一把拦下。

  “这个岩点歪了,和视频里的不一致。看这儿,我们之前做了记号,岩点边缘与岩壁上的标记要合成‘十字’,角度才对。”周振耐心解释。

  钉完一条线路,我又帮忙搬运刚卸下的岩点、清扫赛场,不敢有丝毫松懈。虽然我只是临时帮手,但在紧张的节奏里,我切身感受到了定线工作的繁重与严谨。

  周振告诉我,定线员的培训体系分为国家级定线员与IFSC国际定线员,而目前全国拥有国家级定线员证书的仅有200余人,IFSC国际定线员更是屈指可数。周振目前是一名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准备从事与攀岩、定线相关的职业,“我对攀岩非常感兴趣,定线这份工作也让我觉得充满乐趣。”他表示。

  定线员,或许尚未被大众广泛熟知,但他们是攀岩运动赛前幕后的关键人物。此番亲历,让我真正理解了一条攀岩线路从无到有的过程,也看见了竞技体育幕后那些未被看见的热爱与坚持。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8 做岩壁上的“出题人” 2025-06-10 浙江日报2025-06-1000013 2 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