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课
冯广朋
冯广朋
中华鲟为我国江海洄游的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属于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海洋生活时间占其生活史时间八成以上,其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余姚万圣村的实践,为中华鲟保护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微缩”新案例,从中我们能窥见生态保护演进的轨迹。过去,保护工作多是应急式干预,并且过于依赖技术手段,忽略了生态保护背后深层次的内涵。如今,我们正朝着系统性修复迈进,强调通过协同治理,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各方资源,从整体上改善中华鲟的生存环境。
一方面,万圣村在中华鲟保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展现出积极的示范效应。未来,中华鲟保护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比如,我们可以优先强化东海近岸水域的中华鲟保护,将保护范围扩展至杭州湾全域,涵盖长江口、钱塘江、甬江等关键水域。这片区域不仅是中华鲟重要的栖息地,也是候鸟迁徙通道的核心节点,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而这需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局限,建立跨水域的生态保护机制,激励各地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等。
另一方面,万圣村的护鲟行动催生了新的生态保护理念。曾经以捕捞为生的渔民,如今转变为“保护践行者”,他们深刻认识到保护中华鲟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孩子们在自然课堂中逐渐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村庄通过生态产品认证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或许才是生态保护更深层的意义——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生生不息中共同谱写美丽地球的永恒诗篇。
(作者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