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一张“剧照”引出一个特殊的乡村艺术团——

六个“梁山伯”、四个“祝英台”与一台戏

  本报杭州1月13日讯 (记者 钱祎 周琳子 陈黎明) “施委员,谢谢您让我们也在省两会上‘亮了相’!”13日中午,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文联副主席(兼)、温州市文化馆馆长施丽君收到一条微信。

  发信人是温州龙港市咸园乡村艺术团团员陈秋燕。当天上午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前的“委员通道”上,面对镜头,施丽君委员展示了一张特殊的“剧照”。照片正是咸园乡村艺术团演出大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后,大家一起拍的合照。

  仔细看照片,演员们妆容精致、戏服漂亮,但其中不少人造型相似——身着“梁山伯”服饰的就有6人,“祝英台”也有4个。

  “这么多主演?”在众人的好奇中,施丽君委员走下“委员通道”后解释道:“这台戏的演员都是社区居民和周边群众。乡村艺术团为提高演员积极性,也为让业余演员高质量完成戏份,常常把一个主角的戏份拆分给多个演员。”

  咸园乡村艺术团发源于龙港市咸园社区。最初,社区只是聚集了一群爱唱越剧的居民,一个音响、两支话筒,唱两天歇三天。时间久了,有居民问:“什么时候能到大舞台上唱?”陈秋燕觉得这是“异想天开”:“自娱自乐还行,正式演出只有‘台下坐坐’的份。”

  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文化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活跃度不够后,施丽君委员反映了这个问题。2024年,在温州市文广旅局的牵头下,温州开展“公益大联盟”牵手乡村艺术团活动,市文化馆派出59个培训机构、68名辅导老师,为72支乡村艺术团送课430余节,受益群众近7000人次。“以前送文化是带演出给群众看,现在是培育引导群众自己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施丽君委员说。

  群众“点单”、专业“配送”,优质文化资源精准直达基层。咸园乡村艺术团的团员热情不断高涨,几个月排练、筹备,没有一个人请过假。

  2024年9月,由咸园社区居民挑大梁的大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龙港市文化中心剧场首演。当天,剧场里坐满了300多位“戏迷”,现场掌声热烈。陈秋燕便是4个“祝英台”之一。“演出非常成功!”回忆当时的场景,陈秋燕仍然很激动,“有人拉着我们合照,说‘看不过瘾’!”

  正是在那一刻,留下了施丽君委员手上这张珍贵的照片。合照中,不只有演员,还有工作人员、观众等,每个人都笑得格外灿烂。

  如今,该艺术团已有团员200多人,发展出越剧、京剧、鼓词、萨克斯、武术等多个分团。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商铺老板、全职妈妈、外来务工人员等,年龄从30多岁到60多岁,每周、每月都要开展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这张“剧照”,背后是浙江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缩影。近年来,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各地通过组建乡村文艺团队,整合基层文化资源、激发群众文艺创造活力,打造了一支支“不走的文化队伍”,推动公共文化普惠城乡,促进基层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奔“富”。像这样的乡村艺术团,在浙江已有5.2万多个,各具特色。

  “1月底,温州将举办全民艺术普及新春大联欢,乡村艺术团将和专业剧团一同登台献演,在更大的舞台上演得更好、走得更远。”施丽君委员说。

  “我们最近正在排演新越剧《舞大龙·追鱼观灯》,越来越多居民跃跃欲试。等您从省两会回来,再来帮我们指导指导。”陈秋燕向施丽君委员发出邀约。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六个“梁山伯”、四个“祝英台”与一台戏 2025-01-14 27273776 2 2025年01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