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改革上续写新篇,代表委员热议——
发展出题目 改革做文章
本报记者 施力维 王逸群 周琳子
“你永远可以相信浙江”,是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企业负责人用视频欣喜记录,一天内完成审批拿到营业执照;沼虾养殖户在“浙里办”留言求助,第二天就有农技人员上门……
暖心小事背后是浙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从行政审批改革到公共服务创新,从科技创新突破到营商环境优化,浙江在“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中推动改革迈向纵深,也让企业群众获得感满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改革开放新蓝图。不久前,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等一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迈入攻坚阶段。
改革大招,也是改革实招。“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一个“实”字是浙江这批硬核改革的鲜明特点。顺应新趋势、新要求、新期待,改革不停步,浙江更值得相信。
省政协委员、衢州市副市长田俊:
让更多企业唱主角站C位
改革,要有实招、见实效。
衢州有个“企业亮灯日”活动,地标建筑的幕墙、屏幕上会定期“亮出企业名字”。这既是表彰企业,也提升其知名度。
这样有仪式感的活动,是在传递鲜明的改革导向——优化营商环境,要让更多企业唱主角站C位,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氛围。
虽然地处山区,衢州却是国内各类营商环境排行榜上居前的常客,关键就在于不断改革创新。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调研中有民营企业反映,还有一些隐性壁垒仍未完全消除,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这需要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建设。目前,衢州已在服务企业、招标投标等领域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建成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汇聚政企社多方资源,一站式为企业消除壁垒。
我们还要进一步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自己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行动上。比如,“亲清半月谈”“企业亮灯日”等活动,就是政府对企业和企业家的一种致敬。这两年,我们还上线了“企呼我应”平台,让企业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改革,还要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我们率先推动地方涉企服务立法,出台《衢州市优化涉企服务若干规定》,由点及面完善制度规范、将经验做法转化为改革举措。同时,强化科技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省政协委员、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党组书记吴红梅:
系统集成,才能“1+1>2”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的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能产生“1+1>2”的效果。
比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涉及的改革,就是典型例子。这一年,我走访调研了多个部门和一批企业、科研院所。从研发到样品、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每一条产业链创新链、每一个环节都涉及改革,需要集成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浙江的建设进程。
过去,我们习惯于“单点突破式”的改革,一些地方在支持科技研发上进行了机制变革,出了不少论文、专利,但在产业化上缺少改革联动,导致许多科研成果“出不了实验室”,跨越不了基础研究与产品产业之间的“死亡谷”。究其原因,中试环节存在梗阻,是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中试是大规模量产前的试制环节,也是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需要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和改革,探索多元化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等制度,推动龙头企业、高能级科创平台联合地方政府、开发区(园区)、高校院所等共建中试平台(基地)。
再如,在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端,我们要从以往提供政策优惠,变为提供更多的场景机会。以低空经济这个赛道为例,涉及空域改革等制度变革,以及技术、安全标准等建立。这需要通过跨部门的改革协同,共同搭建应用场景,为产业培育提供土壤。
省人大代表、浙江正理生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黄元躬:
“数据得地”,直击发展痛点
我们期盼有更多问题导向、落到实处的改革。“不找书记亮数据、不找市长找市场”,“数据得地”就是这样的一项改革。
我们企业是研发生产空气源热泵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去年摘得新地,现在正加紧建设厂房。建成后,企业产能将实现翻番。
过去我们的厂房占地面积只有29亩,产能受限,发展瓶颈日益突显。我们遇上了和不少浙江企业同样的“成长的烦恼”——用地紧缺。由于工业用地指标紧缺,一部分优质企业仍处于“蜗居”中。
2024年初,我们将增资扩产项目和用地需求提交后,在温州创新实施的供地方式改革——“数据得地365”预评审机制中,评价总分靠前,仅1个月就收到了供地通知,摘得位于乐清湾港区的57亩土地。我们计划春节前完成地基打桩,2026年下半年搬进新厂房。产品线全面向工业、农业领域拓展,预计年产值能突破20亿元。
对我们来说,“数据得地”改革是一颗定心丸,评审的量化指标无需企业填报,由部门提供,确保了数据的公正性,也避免了人为干预,让企业凭数据“得地”。
作为浙江的民营企业,这些年我们深切感受到:审批流程简化了、跑部门事项减少了,直击企业发展痛点的改革多了,服务指导多了。我们有信心,将以更多精力投入继续创业,踏实科研、扎根发展。
省人大代表、嘉兴市数据局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副主任梅建军:
数据改革,要创造更多应用场景
浙江是国务院授权开展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先试的省份,喝好“头口水”,以改革创新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给嘉兴带来新机遇。
一直以来,数据领域改革创新存在短板。比如,来自政府部门的公共数据,受限于归属和隐私、安全等问题,过去无法被授权运营。嘉兴的探索突破了数据(包括公共数据)获取的机制壁垒。企业提出申请,数据局经过处理后,再将公共数据授权给企业,由企业加工成产品,赋能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
过去一年,我们参与国家数据局《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 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编制。公积金数据治理、全国一体化生态环境数据库建设、数字孪生平原水网等试点项目稳步推进。在政策不断发力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正不断改革创新,加速挖掘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改革产生更多红利,重点在于创造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从嘉兴的探索来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仍处于探索启动阶段。如何平衡数据的发展与安全,如何寻求利益驱动与分配机制的最优解,这些问题仍制约着数据生产力的有效释放。
因此我建议,省级层面能够在数据制度保障和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一方面,加强数据基础制度研究,探索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利益分配机制和促进数据要素融合创新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数据安全体系打造,确保公共数据管理和运营安全、数据流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