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光明多多垂直农业挑战赛暨第四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成功落幕
赛里赛外,向“新”而行
陈潇奕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重要一招。
紧紧围绕“农业+科技”,拼多多连续4年牵头举办“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足以窥见其作为平台型企业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据悉,本届大赛要求参赛队伍在规定的预算范围内,将一只20英尺的集装箱改造为“新农田”,并设计智慧种植方案进行生菜生产,共吸引了16支队伍的142位国内外优秀青年专家学者报名参与,最终6支队伍成功晋级决赛,展现了国内植物工厂第一方阵的技术水平,为设施农业的迭代升级注入源头活力,给产业发展以信心。
赛出“天花板成绩”
——各展所长
智慧新农田长出丰硕果实
当人们谈论植物工厂时,大家在谈论什么?要做好植物工厂,种植环境控制、人工光源选择、营养液配比和模组设备设计等都是必须攻克的技术难点,更是植物工厂企业竞争的核心点。
而本届大赛里,人们看到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学院派与产业派对于植物工厂的多维度理解与创新性实践,6支队伍在160多天的赛程里,各出新招,纷纷打出降本增效的组合拳,全面体现了工学、农学乃至商学的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成果。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赛博农人队夺得大赛冠军,队长杨浩自述“我们是既大胆又保守”,在本届大赛中大胆采用冷源接入、冷凝水回收等多源节能调控技术,但在种植架的设计上选择了传统的层架式。有进有守,让他们的智慧种植系统更趋于稳定,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将集装箱种植生菜的栽培面积生产效率提升到了0.33千克/平方米/天,而每公斤生菜的耗电量降低至12.25千瓦时,达行业领先水平。
“如果将这套方案应用到大型植物工厂,每公斤生菜的用电成本可以降到行业领先的10度电以内。”杨浩自信地说道。
同样是学院派的代表队伍——上海农科院团队则是从规模化生产摊薄边际成本视角出发,做起了“空间加法”,通过创新设计吊挂式可移动栽培架,让栽培架根据作物生长需要收缩或拓展,将集装箱的空间利用率提升到了2.34;同时借助大量前期和试种阶段的光试验,寻求到适合“优雅”生菜生长的低能耗光配方,最终实现一茬生菜超300公斤的产量突破,且综合品相、食味俱佳,获得本届大赛二等奖和“最佳风味奖”。
队长苗辰说:“我们光是前期改造集装箱就花了两个月的建造、调试,在比赛中后期更是陷入了自我怀疑。植物工厂是一个大系统和N多小细节,需要动态做微调,每一个小细节都会影响种植的最终走向,进无止境,容不得一点松懈。”
如果说学院派更多是关注整体系统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从最大化提升产量、降低能耗切入比赛,那么来自山东的“产业派”代表叶菜侠队则是“锻长板”的高手,更看重对植物和种植者的友好度。他们充分发挥对于植物生长特性的了解,“独一份”地选择给生菜根系补氧,同时还采用植物生长环境线性控制系统搭配“豪华”的通风设计,收获了单株均重超300克的好成绩以及一株460克的“菜王”。
“我们已经从事生菜种植10多年了,所以更会关注植物本身的需求。此次设置的线性温度变化,也是尽量模拟自然环境,避免刹那间的切换带来植物应激反应,让植物有一个缓冲、适应过程。”叶菜侠队队长解晓巍介绍道。
同样遵循对植物生长的尊重,绿叶先锋队则是采用大模型和小模型的组合,实时监控集装箱内各项环境指标,同时补充智能温室决策助手,给出调整方案;有备而来的室墨司源队自主研发了司源中控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与设施控制的完美融合,在能源环控设计上大放异彩;墨泉队则是以旋转式栽培架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主打“动态”“共享”,向组委会和参赛队员们提供了欧美地区植物工厂的发展思路……
“本次大赛衡量了产量、品质、能耗这3个指标,实际上考验的是生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和AI计算等综合能力,光一项突出不行,需要达到一个系统均衡。”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主任何勇教授指出:“可喜的是,参赛选手们最终的成绩验证了他们所具备的实力,已经达到了国内植物工厂的天花板级别了。”
拉动“长尾效应”
——放飞想象
后比赛时代迸发更多期待
“多多农研科技大赛”至今已举办4届,令人惊喜的是,这场围绕设施农业的比赛,却越发“接地气”。参赛选手们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单纯炫技,而是扎扎实实投身到具体的种植生产中,甚至是面向市场一线,敢于向技术创新要经济效益。
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叶菜侠队,在本次比赛中采用了自家已经商品化的集装箱模型,也正因此,在稀缺的集装箱空间里,他们是6支决赛队伍中唯一在设备舱留出一块收纳物品、冲洗蔬菜区域的队伍。对于追求高产高效的比赛而言,面积较大的前舱设计略显奢侈,但是在解晓巍的商业布局里,这样的集装箱可以直接投入商业使用,前舱摇身一变,就能转化为既可以处理蔬菜,又能储存、贩售成品的自助集散处。并且,叶菜侠交付硬件的同时,还开发了可供所有客户使用的数字化系统,操作者只需按照标准手册,输入温度、湿度、风速等数据,即可实现“一键种菜”,进一步降低种菜门槛,让社区口袋农场触手可及。
新技术终究要落地,走向现实。就像上海花卉园艺(集团)有限公司光明花博邨总经理袁伟所言:“其实我们会更关心农业的创新成果到底离市场有多远,离产业化距离有多远。”
举办4届以来,大赛不仅催生了众多创新成果,更将这些成果推向了实际应用的前沿。
赛博农人队在第一届比赛的时候,首先提出了基于DLI的移动补光技术,该技术成功申请了专利,并于2020年应用于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5000平方米草莓薄膜连栋温室,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墨泉队的参赛方案获得了不少经营主体的青睐,眼下正与上海餐饮企业合作,试种健康绿色的韭菜。
这些“新新农人”群体通过自身的创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激发了产业界的无限想象力,让人们看到了植物工厂在都市社区中的广阔前景,也看到了智慧农业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正如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贺冬仙所言:“比赛只是形式,比赛结果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宣传引导了正确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让社会和资本看到这一产业蕴藏的富矿,给行业发展以信心。”
赛事虽已落幕,但余温还在,尤其是给参赛选手们搭建了“跨服聊天”的有效平台,彼此之间产生了互学共促的化学反应。
“每一个队伍都能给到我们新的改进思路和方法,取百家之长,我们能在现有集装箱的基础上做新一轮升级,打造出更适配的智慧种植方案。”苗辰介绍道,他们已经重新设置了相关数值,在集装箱里开始试种上海小青菜,进一步探究商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室墨司源队队长熊元科也认同合作的价值。“比赛中,我们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节能上,相应的策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积累的成果与创意,可以与其他团队或企业强强联手,共同进步。”
正如拼多多相关负责人指出,举办一场科技农业的种植挑战赛,不是为了比高下、分输赢、博眼球、赚流量,而是要借助赛事活动,点燃农业创新的激情,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凝聚发展共识,打造更好的创新共同体,为农业技术的赶超增添活力和动力。
赛场之外,这场围绕植物工厂的比赛还在继续上演,精彩不断,掌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