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合力御灾
周威
近日,宁夏、西藏、云南等地相继发生地震灾害,特别是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人员搜救,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安全温暖过冬。
灾情再一次召唤守望相助的力量和心愿。1月8日,浙江多所高校响应号召,迅速推出应急行动。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校接连发布通知,表示学校始终牵挂每一位学子,如本人或家庭遇到各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可随时向学校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学校将精准资助,帮助受灾学生共纾困难。
同时,浙江省对口区域办、省援藏指挥部、共青团浙江省委、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也纷纷在第一时间启动救援响应,或发起爱心捐赠。眼下,浙江各方驰援的物资,正在陆续抵达西藏地震灾区。
这些行动,高效、及时、暖心。比如前述多所高校,有的学校立即开启相关工作,不仅接受申请,还提出主动排查、了解学生困难;有的学校注意到要帮助受灾受损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的学校还提醒学生谨防以“救灾补助”为借口的电信诈骗。这些细致入微的提醒和行动,体现了教育系统的责任担当,也蕴含着浙江人民对灾区的牵挂。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那些受灾地区的学子而言,家乡遭遇重创,他们在异乡求学,内心本就满是担忧与牵挂。此时学校的主动作为,恰似冬日暖阳。补助金或许有多有少,但意义非凡。它是一种物质保障,让学生不必为生活费用发愁,能安心学业,更是一份精神慰藉,让学生深知,即便相隔千里,学校这个大家庭永远是他们坚实的后盾,给予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
教育,从来不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育人,培养有温度、懂感恩、勇担当的时代新人。高校此举,向莘莘学子传递出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同时,这也是凝聚全社会力量的一个缩影。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垂范,必能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将目光投向受灾群体,形成爱心传递的涟漪效应。
当然,在提供物质支持之外,也要注意呵护来自灾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地震造成的灾难可能长期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应注重开通专门的心理援助热线,安排专业人士开展一对一心理疏导,在尊重地域与民族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安排有相似经历的同学参与陪伴。这种社会支持与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构建安全的心理“避风港”。
在灾难面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顶层部署,还是高校的暖心帮扶,抑或后续源源不断汇聚而来的各方支援,都在编织一张紧密的爱心大网,兜住受灾同胞。我们相信,这份温暖与力量将继续传递,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照亮前行的路。